乡”优秀单位等多项荣誉。我们要跳出“教书匠”的传统思维,树立“智囊团”的理念,以《湖南省加快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为指导,把握政策红利,将相关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五、尊师重教, 营造做立德树人大先生的生态环境
真正的好大学,不在有大楼,而在有大师。教师强,则学校强。邵阳学院必须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为广大教师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争做立德树人大先生提供良好的条件与环境。
(一)强化政治保证,切实增强教师认同感
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牢牢掌握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导权,引导教师政治要强,深化教师对学校发展愿景、办学理念和治校方略的全面理解和广泛认同。
一是坚持强力推动。从战略和全局高度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成立学校“人才集聚”工程领导小组,全面统筹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大力营造教育家、大先生成长的良好环境。倡导教育家办学,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推进教师评价改革,强化重点人才工程引领,突出教书育人导向,将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等交相融汇,提升教书育人质量。把教师队伍建设列入学校党委重要议事日程,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定期专题研究教师队伍建设事项,确保教师队伍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严格落实校领导联系党支部、高层次人才、民主党派及统战团体等制度,建立健全校领导接待日制度,增强教师情感,倾听教师呼声,汇聚教师力量,博采教师智慧,形成推动邵院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是强化党建引领。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为指引,牢固树立大抓基层鲜明导向,选优配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化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建引领学校各项事业蓬勃发展。重点关注高层次人才、优秀青年教师和海外留学归国教师,积极发展党员,不断壮大党的队伍。坚持党委第一议题学习制度、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落实好“三会一课”等党的组织生活制度,把教师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共同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坚持党建带群建,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引领,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争做立德树人大先生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三是涵养师德师风。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严把教师“政治关”“师德关”,将师德师风“一票否决”贯穿教师职业发展全过程各环节。加强师德师风培养,将师德师风和教育家精神紧密结合,融入教师教育课程和教师培养培训全过程,让师德的种子在每一位教师的心中生根发芽。坚持师德违规问题“零容忍”,以坚定的决心和扎实的措施,引导教师自律自强。加强科研诚信建设,树立优良教风学风,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
(二)强化平台支撑,切实增强教师成就感
主动适应高质量发展新要求,促进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方法,打造一批优质教学科研平台,实现平台支撑发展,发展成就事业。
一是坚持教学中心,拓展教学平台。突出教师在办学中的主体地位,促进资源向教学一线教师倾斜,提升教师育人能力。建设课堂教学平台,为教师们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让他们的教学活动如鱼得水,让知识的传递超越时空的界限。建设智慧教学平台,以先进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和教师教育实训中心为依托,更新多媒体教学设备及智慧教室,让教师们在教育教学的变革中如虎添翼,不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让他们在教育的舞台上大显身手、施展才华。注重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充分发挥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作用,为师生交流互动提供坚实的支撑,让实践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二是坚持创新驱动,建优科研平台。科研是教师的立身之本,不搞科研的教师不是好教师。要瞄准国家需要与地方要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工程,为教师搭好通往科学高峰的平台。全面建设现有国家级、省级等科研平台,全力争取国家级、省级科研平台,改善科研实验条件,为教师提供优越的科研环境。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把准科研方向,打破学院之间的壁垒,强化以“特色学科,优势学科”为基础学科交叉融合,构建创新团队;坚持项目赋能,在组织争取科研项目、成果奖励和成果转化中,打造科研团队。建立完善的科研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让教师的科研成果与实际奖励挂钩,激发教师的科研创新潜力。
三是坚持服务地方,丰富实践平台。教育的力量在于与社会的脉搏同频共振。作为地方应用型大学,学校将大力实施“开放融合”工程,搭建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深度融合的桥梁,瞄准湖南“4×4”和邵阳“3×3”现代化产业体系,列出清单、主动对接,助力教师走出书斋,迈向广阔的实践天地,创造转化一系列优秀科研成果,提升服务社会能力。打造校地合作平台,组织教师积极参与邵阳市“十五五”规划编制,推进《邵阳市人民政府支持邵阳学院建设发展的实施方案》落实落地,让地方政府的信息资源、经费支持与我校的人才、技术资源相结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教师融入社会发展。打造校企合作平台,积极与企业、行业、协会等组织共同搭建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合作的桥梁,联合攻关科研项目,推动学校的优质创新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科技成果。
教学平台、科研平台、实践平台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些平台的作用,全面释放三者融合的放大效应、倍增效应、叠加效应,为教师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强化权益保障,切实增强教师获得感
进一步以绩效工资改革为龙头,深化改革评价、分配和人事聘任制度,切实提升教师的获得感,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一是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大力提高教师待遇。学校正在实施的绩效分配改革,其原则是“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心下移,统筹兼顾”;其路径是扩大二级单位分配自主权,以实际岗位和业绩为依据,确保教职工收入与自己的实际业绩和贡献相匹配;其目的是打破“大锅饭”,挤干水分,建立一个公平、公正、透明的收入分配制度,为那些积极肯干、奋发有为、业绩突出的人提供了进阶的空间,激发全体教职工干事创业活力;让过去那种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不复存在,让那些不担当、不作为的作风无处遁形,让那些真正做出贡献的人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二是深化职称评审制度改革,畅通教师晋升渠道。职称晋升是教师成长的助推器,学校完善了职称评审制度,树立了突出水平、业绩、成果的鲜明职称评价导向。一方面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以教师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实践以及成果转化等方面产生的突出成果为标志,防止一般性成果叠加。另一方面建立职称评审绿色通道,为那些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领域做突出贡献的教师提供破格优先推荐的机会,激励创新创造。同时,对思政课教师、专职辅导员职称评审实行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用好用活“职称”评价的指挥棒,破“五唯”,推动形成有利于教职工潜心教学、潜心科研、潜心社会服务的职称评审机制,促进人才分类评价体系更加健全,职称结构更趋合理,营造有利于高水平人才创新发展的生态系统。
三是加大人才引育力度,提升人才服务质量。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示范引领作用,坚持按需引才,千方百计集聚海内外人才,持续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育政策和待遇。加强顶层设计,注重加强人才队伍梯队建设,做好“传、帮、带”,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在学科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都满足学校高质量发展需要。建立健全人才跟踪服务管理机制,以强化服务为重点,从入职报到、个人职业规划、平台选择、配偶工作以及子女择校等方面,竭尽全力解决教师急难愁盼问题,确保每一位人才都能在邵院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和大家庭的温暖。
四是维护教师的惩戒权,营造宽松工作氛围。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纪律的守护者。坚决维护教师的惩戒权,进一步树立教师的权威,支持教师积极管教学生,保障教师自信地履行教育的神圣职责。学校是教师合法权益的坚强后盾,确保教师在教育的征途上无后顾之忧。大力减轻教师负担,精简检查评比考核事项,优化办事审批流程,为教师和科研人员减负松绑,充分保证教师能够专注主责主业,让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尽情施展才华、释放潜能。
(四)强化文化引领,切实增强教师荣誉感
从校园文化上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增强教师的荣誉感,激励教师热心从教、安心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一是厚植尊师重教文化。不仅要涵养尊师的文化,更要提振师道尊严,让尊师重教成为我们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动自觉。注重尊师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尊师活动,让尊师文化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举办好教师入职仪式、职工之家、庆祝教师节、生日祝福、重大节日慰问、光荣退休等尊师重教活动,打造邵院尊师重教品牌,浸润传承教育家精神,让每一位邵院人永远牢记“人民教师”是第一身份,坚守在教书育人的平凡岗位,力争成为学子们心中的大先生。
二是健全荣誉表彰制度。完善荣誉制度体系,将不遗余力地加大教师荣誉表彰力度,让每一位教师的辛勤付出都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尊重。将表彰奖励向一线奋斗的教师倾斜,对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进行隆重的表彰奖励,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声望,让教师真正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
三是宣传优秀教师典型。充分挖掘在平凡岗位上书写非凡故事的优秀教师,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力量,讲好邵院优秀教师故事,让这些故事成为激励人心的乐章,让这些声音成为引领风尚的号角。树立起强国之师的正面形象,以榜样引领感召,让邵院人的“文化基因”在每一位师生心中生根发芽,让教育的力量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五)强化人文关怀,切实增强教师幸福感
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和美校园工程为抓手,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管理服务的精细化水平,在硬件保障、生活保障上下功夫,全力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为教师心无旁骛干事创业营造环境、提供保障,不断提升教师的幸福感。
一是打造高效便捷的智慧校园。完善网络设施建设,在校园内布局智能终端设备,建设数据中心,为各项应用提供数据支持;开发智慧教学系统,建设在线教学平台,推行智能教学工具,为个性化教学提供帮助;构建智慧管理平台,建设教学、科研、教师、学生、行政等管理系统,提高管理效率;加强监控系统建设,确保数据安全,让数据多跑路、让师生少跑路。为师生提供更加丰富、更加便捷的服务,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现代化的气息。
二是打造温馨舒适的美丽校园。建设职工之家、校医院提质、教师食堂、运动场等项目设施;实施校园道路油化、五泉湖水治理等美化工程;推进校史馆等人文景观建设,创建自然美、人文美与艺术美协调发展的校园文化环境,让温馨高雅的校园成为师生心灵的栖息地,成为梦想起航的港湾。
三是打造风清气正的和谐校园。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清廉校园建设,将廉洁文化教育融入到组织生活、校园文化中,让廉洁成为校园的底色,让正气成为校园的主旋律,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大力弘扬新风正气,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凝聚共识,形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互相尊重、美美与共的和美校园。
四要打造稳定有序的平安校园。学校党委切实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坚持底线思维,以高水平安全确保学校高质量发展。在全体教师共同努力下,学校拆除了 6 栋民房,清理了 209 家违规经营门店,完成了公有楼房安全检测与消防评估工作,解决了学校多年来想解决而没能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消除了校园安全隐患,校园整洁干净,成为了邵阳市的一张亮丽名片。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教师队伍的强弱是学校兴衰的镜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基础工程,学校党委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结合学校实际,抓紧制定《邵阳学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重点在广大教师队伍中深入持久、有声有色、卓有成效的开展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争做立德树人大先生系列活动,让教育家精神大放异彩,让教师队伍精神风貌大放异彩,让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成效大放异彩,让悠久厚重的邵院大放异彩!
知常明变者赢,上下同欲者胜。近年来,在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全体教职员工的辛勤耕耘下,学校获得了一系列殊荣与成果,形成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学校构建的新“三三六”发展战略,为我们描绘了美好蓝图。今年我们要全力做好更名“湖南理工科技学院”工作;2026 年,我们要努力申报成功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经过 5 至10 年的努力,我们力争升格“大学”;再经过10 至 15 年的努力,我们力争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这不仅是一个目标,更是一种使命,一份责任。我们必须摒弃“躺平”心态,提神鼓劲,负重加压,敢于担当,凝心聚力,求新求变,追求卓越,强化教育家精神引领,争做立德树人大先生,共同谱写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新篇章,为建设教育强省,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贡献邵院力量!
(摄 / 朱奕辉 李坤洋 王龙 余晓冬
周慧 熊小玲 周后卿 彭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