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新乡学院 - 《新乡学院报》

探寻重温重要足迹:
走进殷都故里,探寻文字起源

作者:学生记者 刘培 刘晓琪    
2024-09-15     浏览(39)     (0)

新乡学院“探寻安阳印迹,豫见古都风采”社会实践团师生五天的安阳之旅,深切体会到了安阳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实践团成员参观了殷墟、中国文字博物馆、岳飞庙等,并了解了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感受了源远流长的殷商文化。 实践团成员们还参观了文字博物馆推出的文创产品,感受到了文化带来的滋养与共鸣。实践团成员们共进行了超过15次的采访活动,积累了大量的视频及图片素材。年轻的力量与悠久的文明、深厚的文化底蕴相互交融,共同构筑了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文化脉络。





      2024年7月15日至19日新乡学院“探寻安阳印迹,豫见古都风采”暑期实践团的12名师生,积极响应“青春豫有引力”暑期思政教育实践活动的号召,来到河南安阳,通过实地探访,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论述,见证历史岁月的沉淀,讲述文脉的深厚历史。
      甲以载文:穿越三千年 遇见大邑商

      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都安阳,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辉煌的殷商文化,至今仍有一些古迹存在。踏入殷墟,甲骨文中记载的“大邑商”面貌愈发清晰。大量的甲骨实物和文字说明,诉说着武丁、祖甲等传奇商王不为人知的故事,丰富的玉器、陶器、青铜器、骨器彰显着商人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气势恢宏的宫殿群、规模庞大的王陵区、高度发达的青铜器、系统成熟的甲骨文、分工明确的手工业体系·······古老殷墟的“商王宝藏”,让实践团成员不禁感叹于这份穿越了3000多年时光的厚重魅力。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在安阳殷墟,成员们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走进殷墟遗址,在实践中感受源远流长的殷商文化,感悟人类文明的灿烂辉煌。

      文以载道:文字归巢 文脉绵延

      7月17日上午,实践团成员来到了中国文字博物馆,大量与汉字相关的文物和资料,展示了汉字的演变历程和文化内涵。从甲骨文到楷书、草书、行书等多种字体的书法作品,不同时期不同的文字载体,承载了相同的文化内涵。在这里,实践团师生一行人跟随讲解员的脚步了解到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以及汉字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一位19岁的英国男生参展后表示,对从裴李岗文化到如今脚下耕土层的地质文化层的演变印象颇深,震撼于眼前跨越几千年的文化层。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古埃及象形文字、两河流域楔形文字等古老文字早已不再使用,唯有甲骨文穿越时空,沿用至今。文字是文明之基,研究中国文化,必须以文字做钥匙、为载体。
      物以传神:流动的历史 不变的精神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文化从未断流、始终传承下来的只有中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拥有孕育于中华民族悠久辉煌历史文化之中的伟大中国精神。
      7月18日上午,实践团成员抵达安阳市汤阴县,参观了全国文物系统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岳飞庙。步入庙内,殿宇巍峨、碑林如海,每一处都透露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底蕴。300余方碑刻不仅涵盖了诗词歌赋等多种文体形式,还展现了真草隶篆行等多种书体,它们不仅是多种文体、书体的艺术展现,更是“尽忠报国”精神的永恒载体。

      “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
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在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的今天,实现中国梦成为当前最为关键的目标,这既需要构筑强大的精神支柱,又需要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并发展中华文明。
      文以融现:以字为媒 展时代风采

      文创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一系列文创产品使安阳焕发出新的文化魅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要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在文字博物馆推出的“文创咖啡”、蛋糕、炒酸奶,从包装袋到杯子,处处都充满了甲骨文元素,新奇中又有意义。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不仅让文物资源“活”了起来,走入寻常百姓家,也让更多人愿意走进博物馆,感受文化带来的滋养与共鸣。

     新乡学院“探寻安阳印迹,豫见古都风采”社会实践团经过为期五天的深入采拍走访,共进行了超过15次的采访活动,积累了约115G的视频及图片素材。在此过程中,成员们深切体会到了安阳金色文脉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年轻的力量与悠久的文明、深厚的文化底蕴相互交融,共同构筑了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文化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