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铁二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 - 《华南铁道建筑报》

再回高原

作者:□  刘贝贝    
2024-09-16     浏览(69)     (0)

作者回忆回高原的经历,他出生在青藏高原,对外婆抱错他的故事记忆犹新。回到高原时以中国铁建建设者的身份,感受高原风、绿色和先进施工工艺。期盼穿越若尔盖草原的“长龙”早日开通。他将以游客身份再次回到高原,乘坐自己参与修建的动车组列车。

高原,这个词对我来讲既亲切又陌生。亲切,源于我出生的地方就在青藏高原,它是我的第一故乡;陌生,在于对高原的了解远不及爱意深沉,我还想再读她千万遍。

初到青藏高原,第一眼便看到牛心山的“心脏”,这是外公曾经奋斗过的地方,几千万朵冰花里,有一朵是他的汗水。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外公和他几位同乡的战友们一起,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申请参与甘青地区建设。“老王,给我也喝一口水。这地方什么时候可以通火车啊,又要翻山,草原上还有沼泽地,太难走了!”在入川前往甘肃的那段路上,外公感叹道。“谁知道呢!咱们申请来的时候也不知道这个地方这么荒凉啊。”战友王爷爷附和说。“休息一下快走吧,当年红军长征过草地就是走的这条路,咱们可不能怂。”外公给大家鼓气。

从安徽平原地区到青藏高原,路只通到了省会城市成都和兰州,进入高原的那一段只能徒步。三天三夜,外公和他的战友们背着行囊和干粮,一路走到祁连山下,开始了他们驻守高原的故事。

“来不及了,往回走吧。幺儿,你骑摩托车先回去,烧一壶热水,我们回家生!”在外婆的号令下,我幸运地“躲”过了被抱错的风险。那时候,牧区的医疗条件远不如现在,刚出生的婴孩没有在手臂做标记的习惯,同一天出生的孩子多了,很容易被抱错。5月中下旬的青藏高原,大雪纷飞。“哇”的一声,我来到了这个世界,高原夜晚的深邃笼罩着整个祁连山。外公匆忙从山里赶回来,带着家里古董级别的手电筒在半米厚的雪地里挖了一个坑,将我的胎盘埋在了这片草原上。从此,我与草原脉搏相连。

即便是未满1岁就搬去了西宁,但是草原姑娘的喜好和习惯,在我的身上都能看到。我常常被质疑不是汉族人,就连母亲生我气时,也说我是她从草原捡回来的。小时候听到母亲这样说,我还会暗暗生气,而现在,我却引以为豪,能够作为草原的孩子,是一件多么荣幸的事情。

再回高原,是以一名中国铁建建设者的身份,胸前戴着外公留给我的那枚党徽。

高原上的风依旧那么清澈,沁人心脾,一望无际的绿色在格桑花的装点下,格外迷人。“砰——”一声炮响,宣告西宁至成都铁路四川段工程开始动工。在工程建设现场,我见到了科技进步带来的智能化二衬台车、远程视频监控、自动喷浆机等智能化隧道施工机械;看到了钢栈桥施工作业平台、自动喷淋系统等先进的绿色施工工艺;望到了铁路桩基施工和牦牛成群结伴的和谐场景……外公当年的愿景如今已渐渐变成现实,我期盼着这穿越若尔盖草原的“长龙”能够早日开通。

今年“七一”,项目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开展“重走长征路”活动,我们手持党旗,重走了红军过草地躲进山头的那段路;在讲解员的解说中,参观了“七根火柴”“金色鱼钩”红军长征遗址地,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了当年红军战士们的不易。

傍晚,我独自走在若尔盖草原上,用力地呼吸,想把草原的味道刻进身体里。

未来,我还想再回高原,以一名游客的身份,乘坐自己参与修建的西宁至成都四川段动车组列车,再看一看红军走过的地方,也告诉外公一声:您当年徒步走过的这条路已经通了车,还是高速铁路。

作者单位:四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