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吉林大学 - 《吉林大学报》

学子风采

披荆斩棘 织就通信之“网”

———记我校2024年度十佳研究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李家辉

作者:研究生记者  付思遥    
2024-09-27     浏览(104)     (0)

本文介绍了李家辉的学术生涯,他在软件学院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完成了本科和硕士学业,现在继续在导师孙庚的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他主要研究新一代网络技术中的无人机通信网络优化,通过科研学习不断提升自己能力,收获了众多荣誉和成果。他热心奉献,无私帮助他人,参与公益事业,传播善意,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先后在我校软件学院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完成本科与硕士学业的李家辉,如今在导师孙庚老师的指导下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在纷繁浩瀚的计算机世界中,李家辉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新一代网络技术中无人机通信网络的优化,他立志为国家通信网络技术的持续领先贡献自己的力量。

不忘初心  积蓄学习动力

博士阶段的研究与之前任何一个阶段相比,方向领域都更加细分而深入。

有时,好的开始便意味着成功了一半,因此研究方向的选择则显得异常重要。

在如今这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技术实力往往是国家的命脉所在,得之者生,失之者亡。近些年,我国不断鼓励科技创新,发展新兴科技产业,壮大国家科技实力。而新一代信息技术是国务院确定的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是在学术界与产业界都极具前景的方向。同时,李家辉的博士生导师孙庚教授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研究多年,申请了多项国家级项目并发表了很多高水平论文。在孙庚教授的指导与规划下,李家辉选择了通信网络技术作为自己扎根科研以建设国家的方向领域,并结合计算机学科中人工智能等相关手段,提出通信网络领域的相关研究方法,为学术研究与国家发展添砖加瓦。

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发展,计算机专业就业的前景一向可观,几十万的年薪也并不鲜见。但李家辉依然选择本硕博一路深造,将科研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在他眼里,不管是就业还是继续深造,都是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能力的过程,两者的区别可能是所提升的能力有些许差异。李家辉生活中喜欢研究各类稀奇古怪的理论和技术,更希望从事较为灵活和开放性的工作。同时,李家辉博士导师与硕士导师的认可也给了李家辉极大的信心,这让李家辉勇敢地选择了继续攻读更高的学位。

博士阶段的科研学习需要披荆斩棘,跨越重重艰难险阻,能坚持下来并做出卓越成绩并非易事。李家辉满满的学习动力和斗志则来自导师的谆谆教诲。李家辉的博士生导师孙庚教授教导他“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作为研究生,李家辉始终坚持在学习和科研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日拱一卒、循序渐进。李家辉的学习与科研动力便源于不辜负老师们帮助的责任感和取得进步后的成就感。

专注科研  收获累累硕果

做好研究,需要的不仅是孜孜不倦的恒心与动力,更需要国际化的全新视野。为了获得所在研究领域的前沿知识与讯息,李家辉于2022年10月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作为联合培养博士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学习生活,并师从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工程系统设计学院副院长Lingjie  Duan教授。在联合培养期间,他利用国际视野进一步深化无人机网络研究,参加了来自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与马里兰大学等顶尖学者的学术讲座,获取了语义通信、生成式人工智能和群体智能等领域的最新动态,了解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最新的研究点和技术发展。新加坡的学者在展示研究内容时会强调研究重点而不是全面介绍研究的细节,这种更有利于传播见解的方式令李家辉受益匪浅。此外,他作为主办方志愿者参与了网络国际重要会议WiOpt  2023的筹备工作,包括场地布置和设备调试等,并与来自世界各地的网络领域专家近距离交流。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勤勤恳恳的学习与研究,李家辉收获了许多骄人的成绩与荣誉,包括吉林省普通高校省级优秀大学生(全院1人)、宝钢优秀学生奖(全校3人)、红旗奖学金、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连续两届)、王湘浩奖学金(全院仅1人)等荣誉。这些殊荣,无不是李家辉在科研路上披荆斩棘的最佳注脚。

经过在无人机网络领域的辛勤耕耘与深入研究,李家辉以第一作者或导师外第一作者以及通信作者身份发表10余篇高水平期刊会议论文,包含吉林大学C类3篇,D类5篇,CCF-A类5篇,中科院1区5篇。同时,他还以其他作者身份发表或录用20余篇CCF推荐的高水平论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其中,李家辉不仅在吉林大学C类会议IEEE   INFOCOM汇报了自己的工作,更荣获了该国际会议的学生会议奖(全球仅70人)。此外,他在CCF-A类、中科院1区期刊IEEE  JSAC上发表的论文,系吉林大学首次以第一作者单位在IEEEJSAC发表论文。基于上述工作,他的谷歌学术引用量达到370,总影响因子过百。这些成果为无人机网络的进一步落地应用和持续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热心奉献  无私给予他人

李家辉不仅专心学习与科研以提升自我,更是满怀播散知识的热情,将自己所知所学无私地分享给更多的人。李家辉积极将在国外学习到的先进知识传递给学院师生。他连续三年以主讲人身份参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研学论道”学术沙龙,用认真细致的态度将所学所感传递给参与沙龙的数百位研究生同学。他还担任多个顶级期刊会议的TPC  Member或审稿人,是IEEE学生会员、IEEE通信学会学生会员、CCF学生会员。他参加了吉林大学博士生国际学术论坛交通分论坛,将他在无人机网络领域的研究成果以海报的形式在论坛上展示。这些社会实践工作让申请人李家辉将理论研究与实际情况结合,学以致用,并将知识的种子广泛播撒。

在科研团队中,李家辉一向积极奉献、乐于助人。作为孙庚老师指导的首位博士生,他主动承担起师门大师哥的责任,帮助师弟师妹勇攀学术高峰。李家辉与教研室的师弟师妹们讨论协商他们的研究点,定期组织组内研讨会为大家答疑,并且在师弟师妹们完成论文后会详细地帮助他们修改,将一些自己接触新事物时的研究经验与方法传递给他们。

他所指导的硕士研究生中有两人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十余人获得一等或二等研究生优秀奖学金、学业奖学金或社会奖学金等荣誉,有四人完成硕士学位后继续留在教研室攻读博士学位。李家辉为近三十位研究生师弟师妹提供细致入微的帮助,通过自己的行动,助力通信与网络领域的人才快速成长。

除了在学术上对他人的无私帮助,李家辉还热心公益事业,对许许多多素未谋面的困难儿童施以援手。他多次参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慈善项目、春蕾计划与孤儿助养等多个慈善项目,用实际行动为公益事业献出自己的力量。谈到投身公益的原因,李家辉说:“因为自己在很弱小的时候受到过很多老师的帮助和支持,所以希望在自己有一定能力之后可以将善意传播得更远。”作为一个非常内向的人,参与公益项目时基本上都在手机屏幕之后,但在公益平台收到的一封封感谢信和反馈信让他坚定地相信自己所做作为的无限价值与意义。

过往的成就对于李家辉来说既是终点,更是接下来学术生涯的起点。回首过去,付出的汗水皆得收获;放眼未来,李家辉会继续紧跟国家战略,在科研的道路上积极进取、不断进步,让自己的知识成果更好地投入到国家的建设中去,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