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吉林大学 - 《吉林大学报》

“吉林大学一号”升空问沧海

2024-09-27     浏览(103)     (0)

吉林大学“吉林大学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升空,由林君院士团队研发的卫星搭载捷龙三号遥四运载火箭成功升空。卫星具备“高时效、高几何、高光谱”特点,攻克多项核心技术并填补相关领域空白,可用于自然资源普查、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后,仅用时38小时即顺利实现在轨成像。


“吉林大学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座谈会                  记者 方卫东 摄

江苏苏州卫星测控中心成功接收 “吉林大学一号”遥测数据                  记者 方卫东 摄

  “吉林大学一号”卫星拍摄到的首幅对地遥感图


本报讯 (记者 霍睿 曲家伟 韩帅)9月24日10时31分, 由我校中国工程院院士、地学部学部长林君团队、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张刘教授组织研发的、攻克了2项核心技术并填补了国际相关技术领域空白的“吉林大学一号”卫星 (吉天星A-01星),搭乘捷龙三号遥四运载火箭在山东海阳附近海域成功发射升空,作为“吉大智慧”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献礼。

林君院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2016年以来,卫星项目的研发团队经过八年的攻坚克难、开拓创新与不懈奋斗,攻克了多年来我国在对地观测遥感领域缺少更高效能、图谱并重的光学遥感卫星及数据产品的瓶颈。这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的典型示范,为学校地学相关领域的学科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和新的研究范式,标志着我校在深海、深地和深空领域取得了新的里程碑式的科研成果。

“非常激动作为吉大人,能够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新贡献”,张刘教授表示, “我们将继续苦练内功,积极聚焦国家重大需求,主动对接重点工程项目,为不断增强中国航天新质生产力贡献吉大智慧”。他介绍说, “吉林大学一号”卫星 (吉天星A-01星)是以米级分辨率先进光学载荷为主体开展的“新概念”光学遥感卫星,其独有的“高时效非沿轨一次过境曲线成像”和“新型计算高几何高光谱成像”两项核心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星载计算高光谱高时效成像技术国际领域空白。它具有 “高时效、高几何、高光谱”的显著特点,可将传统成像技术指标提升10倍以上,解决了遥感图像 “灵动、清晰、多彩”的技术难题,可广泛应用于自然资源普查、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并将有效提升卫星的遥感定量化应用水平。

据前方记者发来消息,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后,9月25日23时47分,仅用时38小时即顺利实现在轨成像,经星地数据链路传输到苏州卫星测控中心后,完成数字解析,成像质量良好,达到预期指标,并成功完成首幅对地遥感图像拍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