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况,看到没?第七批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入选名单正在校园网上公示,里边好象有你们主任的名字呢!”果不其然,我们主任的名字赫然在目,而这只是他无数荣誉之一。一直以来,他总是在我们身边忙碌着,用精湛的医术让成千上万名患者恢复了健康;用高尚的医德温暖了一位又一位患者和家人的心灵。他,就是被广大患者誉为“德高艺精”的好医生、江西中医学院骨伤学科带头人万小明主任。
万小明,江西南昌人。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江西中医学院,江西省首届中西医结合高级学习班学员。现任江西中医学院骨伤学科组组长,江西中医学院附院脊柱外科科主任、《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第一届编委、江西省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中管局“十一五”重点骨伤学科带头人,重点专病专科学科带头人;2003年组建了骨伤三科 (2005年专业定向为脊柱外科);2004年被选定为卫生厅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2005年获江西省卫生厅先进个人。自2000年以来共培养研究生17位。
医以德为先:“医乃仁术,无德不立”
“医乃仁术,无德不立”,万小明主任是这样教育我们的,更是这样要求自己的。他始终认为,德高艺精乃医生立身之本,也是科室内涵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如何当好一名骨科医师,尤其要把培育高尚的医德放在首位,因为健康所系,赋予医生以重任;性命相托,尤显医生职业之神圣。万主任常说,作为医生,我们要抱有一颗感恩之心,要常怀一颗仁爱之心,以一身正气、一腔热忱和一份执着,坚守自己的人生追求,坚持自己的价值标准,以实际行动来赢得广大病人及家属的尊敬和爱戴,维护和树立白衣战士的新形象。在骨科病患治疗的实际工作中,他表示其实没有太多高深的道理,第一对工作要有责任心,第二对病人要有爱心。骨科病人一般病情急,症状严重,诊治难度较大,常常需要手术治疗,而且治疗费用较高,往往给患者家属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为了缓解病患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万主任经常带领科室成员深入病房,与病患耐心交流,了解和掌握病患的病情、生活以及心理状况,为其制订科学合理的诊疗方案,尽最大努力做好服务工作,尽最大努力减轻病患的经济压力,尽最大努力缓解病人的痛苦,从而构建了和谐的医患关系,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一致好评,大家都亲热地喊他为“小明主任”!
2010年春节过后,一位来自农村的患者、46岁的王有娣和她的丈夫带着一面锦旗和感谢信,专程来到医院脊柱骨科感谢她的救命恩人“小明主任”。
那是在2009年2月12日,王有娣因车祸导致颈椎骨折,颈部疼痛剧烈,大小便不能自己控制,呈现出不完全瘫痪症状。就病情而言,颈椎骨折是一种严重疾病,治疗不当容易产生截瘫,甚至因并发症出现生命危险。患者在当地多家医院经过诊断,但专家都建议其采取手术减压治疗和植骨融合并固定。患者家境贫寒,为了治病已经四处举债,作为一个壮年劳动力,她无法承受瘫痪的后果。于是,经朋友介绍找到了万主任。万主任对病人进行了耐心仔细的询问和体格检查,研究患者的影像检查结果后,建议患者住院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病人住院后,万主任通过进一步的检查发现患者颈椎骨折压迫脊髓产生水肿,形成脊髓以及神经损伤,随后他精心研究制定了一个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一方面,通过颈椎前路椎体切除减压植骨钢板固定术,另一方面,手术后使用中医针刺和热敏灸治疗。经过精心的医治和护理,她的病情有了明显好转。一个月后,王有娣症状基本消除,自己能行走出院,避免了截瘫的不良后果。出于感激,王有娣的家人多次送“红包”感谢他,万主任都委婉地拒绝并和病人家属进行了诚恳交谈:“你们非常不容易,看病吃住都要花费。我的职责就是治病救人,如果我收了你们的红包,我的良心会不安的!”出院时王有娣的丈夫说:“我代表我全家谢谢你们,感谢小明主任治好了我妻子的病。我是一个农民,没有多少文化,也没多少钱,我只能说谢谢啦!”多么诚挚的态度,多么朴素的语言,无不在诠释一个医生的高尚医德。
艺以学为先:师法百家,精益求精
医院之本,救死扶伤;医生之本,德艺双馨。“业精于勤,荒于嬉”,专业要精于勤勉是万小明主任的人生信条。
他常说,既然选择了医学,就要热爱医学,就要把它作为自己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从医以来,他精心钻研业务,努力做到博学精进。在工作之余,他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学习习惯,善于向书本学,广泛学习阅读各相关专业知识,并认真做好读书笔记,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提高自己理论知识水平。为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在百忙之中自学专业英语与电脑知识,多次外出进修学习,与时俱进,及时了解国内外学科新进展与新动态,努力缩小自身与国内、国际医学最高水平的差距,不断提高自己的医术水平。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从一名普通医师成长为主任医师,从一名普通老师成长为大学教授,从一名骨伤科成员成长为骨伤科主任、学科带头人,一步步走来,一路洒满艰辛和汗水。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医学尤其如此。在工作中,万主任更加注重在实践中学,将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中医有句古话:“熟读王叔和,莫若临症多;临症多更要熟读王叔和”。可见,只有学习,临床,再学习,再临床,如此反复,勤勤恳恳,才能在实践中验证理论,在实践中激发思考,不断总结经验和成果,诊疗技术才能精益求精。万主任正是在长期的学习与实践中,逐步掌握并熟练运用中西医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各类骨伤疾病,重点为颈椎疾患和腰椎疾患,包括颈椎病、颈椎管狭窄、颈椎畸形、颈椎创伤;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脊柱、上下肢骨折,各种骨关节疾病等等,收到了非常好的疗效。近年来,他先后在国家级省级医学杂志发表论文12篇,主持承担和完成省级课题7项,参编著作3部。
留心处,生活处处皆学问。万主任在生活中是一个有心人,同事、朋友和病患都是他学习的对象。骨伤病患是非常常见但却非常难以完全治愈的病症,有些如颈椎病、腰椎病等,和人们平时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习惯息息相关,常被人们称为是职业病。万主任经常留心身边人的生活,研究这些职业病的发病原因和发病规律,摸索这类病的有效疗法并用于临床。在同行之间,不论他们资历高低,他总是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虚心学习别人的优势技术,为我所用。对一些基层医院转来的病人,从不武断否定医生的诊治方案。对一些有争议的病例,主动与他们沟通联系,了解详情,以便确立更为完善的诊治方案;而对其他大医院的诊治方案,也不一味盲目遵从,而是科学对待,敢于质疑,并提出合理有效的诊治方案。这种科学严谨的态度和精神为科室全体成员树立了学习的标杆。
业以闯为先:开拓创新,勇于超越
看到万主任,他给你的第一印象是沉稳、干练。只要你和他聊上一会儿,待上一阵子,你又会发现其实他很幽默、开朗,但骨子里透着坚韧和自信。这自信来自于他对医学事业的热爱,来自于多年努力奋斗的厚积薄发。
多年来,他一直学习和钻研骨伤学科,坚持临床和实践的积累,同时,勤于思考,敢于创新,带领学科组成员一起努力,在专业领域里获得了多个高精技术项目,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骄人的成果,如:上颈椎骨折前后路减压固定术、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钉棒固定术、腰椎滑脱复位椎弓根固定腰椎间融合术、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次手术、胸腰椎骨折固定术等高难度高风险骨科手术,经过长期临床摸索总结出治疗椎动脉颈椎病的综合治疗方案,被国家中管局遴选为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全国多中心临床验证方案。由江西省中医院骨科牵头,万主任主持完成了这一国家项目,临床取得良好效果并得到肯定和好评,也为学校和医院赢得了荣誉。
专业的创新大大提升了个人的医术水平,为他的事业开辟了新的空间。但他总是很谦虚地说,一个优秀的团队没有失败的个人,这些成绩的取得并非他一个人的努力,而是学科组整个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作为骨伤学科组领头羊,他非常重视团队的建设,提出要把科室的品牌做大、做强,鼓励科室成员争做名医,争创名科。为此,近年来注重在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方面加大力度,采取选拔外出进修、引进新技术、新项目、邀请国内一流的骨科专家来科室指导手术,开展学术讲座,鼓励并奖励科室成员参加提高学历层次的学习,给每个人创造施展才华的舞台。同时,要求科室每年都要开展新项目、新技术的研发,你能唱多大的戏,就给你搭多大的台,鼓励大家积极创新,为大家提供宽松的环境,让所有人的智慧、才能、技术竞相迸发。对年轻医生更是严格要求,精心培养,每次查到有新入院病人、危重病人时,万主任都会给科室年轻医生讲述病人的病情、疾病的诊断依据、鉴别诊断、疾病转归、该病国内外研究的新进展以及病人和家属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等等,并随时解答大家提出的疑难问题,这样,年轻医生能得到快速成长。通过不断的努力,该科室不论是硬件建设还是软件建设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精湛的医疗技术和高尚的医德医风使万小明主任和他的团队赢得了广大患者的信赖和同行的尊敬。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的病人络绎不绝,不论是职务高低,不论是贫穷还是富有,他都热情接待每一位患者,节假日也不例外。近三十年来,多少病人转危为安,多少家庭脱离病魔的折磨,万小明主任已记不清了,只有那一封封感谢信、一面面锦旗、一声声道谢在诉说着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的平凡与伟大!
德高艺精,情系医学。一位平凡朴实的骨伤科医师,用他的一言一行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位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广大百姓的心中塑造了新时期白衣天使的崭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