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浙江大学 - 《浙江大学报》

再叙国立浙江大学的龙泉之缘

2024-09-27    

本文介绍了浙江大学与龙泉的深厚情谊,以及浙江大学龙泉分校的历史。分校在抗日战争期间为救亡、科教兴邦做出了贡献,培养了众多英才,服务了当地社会。如今,龙泉仍是浙江大学的精神家园,浙江大学也为龙泉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内涵。

在时光的长廊里,浙江大学与龙泉,因缘际会,共绘了一幅跨越八十五载的深厚情谊画卷。昔日烽火连天,七载春秋,浙大与龙泉紧密相连,共历风雨,同享阳光。在桐油灯下,浙大的学者泰斗们以笔为剑,以知识为盾,不仅传授学问,更播种了希望与梦想的种子。龙泉的山川草木,见证了浙大学子们的青春与奋斗;浙大的书香气息,也深深融入了龙泉的肌理之中,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书写了一段段关于教育、关于奉献、关于家国情怀的动人篇章。时至今日,浙大与龙泉的这份情谊依旧历久弥新,并将永远滋养着浙大与龙泉的每一寸土地,让这段佳话在时间的长河中永远传唱。

再叙国立浙江大学的龙泉之缘

林彬

龙泉城北靠群山,南临龙泉溪。溪水以南被当地人称之为水南,这片人迹鲜少的土地,地势在东南处渐高,于寨背山前形成层层水田,山形止落处有一块略平的地方,名为芳野村。在这里,漫山遍野都是金黄的野菊花,它们在秋阳的照耀下,和红色的乌桕树相互争艳,仿佛在抚慰着过去的沧桑,又应和着未来的召唤。85年前,浙江大学龙泉分校的一位女同学曾写信给远在上海的家人,信上有杜鹃花开遍龙泉的原野一句,生动地描写出这里迷人的景色。

今天的龙泉溪上五桥并立,城市已经覆盖水南的大部分地区。芳野正在经历以旧换新的发展巨变,浙江大学曾经停留过的痕迹正在或行将消失。当年吴浩青、孟宪承、夏承焘等的居所都已经不知所踪,无法定位。石坑垄二部荡然无存,那座曾经为夏承焘、毛路真等遮蔽风雨的风雨龙吟楼也早早消逝了,但芳野村里教授们的故事,却长久地传唱在龙泉溪的两畔……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杭州城上空敌机肆虐,浙江大学在轰炸中坚持了一个月后,决定搬迁。时任校长竺可桢认为,浙江大学绝不迁到武汉、重庆等大城市,而要迁到从未接触过大学的城镇。9月,浙江大学决定将一年级新生先行迁入相对偏僻的浙江省於潜县西天目山禅源寺(现属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办学。

1938年,浙江大学迁广西宜山后,鉴于浙、闽、赣、皖等地的许多学生不能去内地升学,提请在浙东设先修班。19392月,竺校长派郑晓沧、陈训慈赴浙筹办。3月,他们在龙泉勘定坊下(后改名为芳野)村曾家大屋为分校办学点。10月,国立浙江大学浙东分校正式开学。

芳野原名坊下。为何改名?学生朱兆祥在回忆录中写过一段往事,颇有雅趣。1941年的一次集会,郑晓沧先生见到满山红叶,于是触景生情,吟成一诗:

数峰岚翠里,三五白鹇飞。

野芳多映日,红树好题诗。

晓沧先生认为坊下芳野在方言中同音,而芳野与英文词汇“Fineyard”谐音又谐意,于是他提议把坊下改为芳野。北国烽烟急,南瓯秋色新。在烽火连天的时局下,龙泉芳野确是一处读书胜地。

曾家大屋有99根落地柱,72个房间,建筑面积为3千多平方米。正屋共三层,三楼作教职员宿舍,二楼作办公室、教室、图书馆等,一楼作会客室、实验室等。曾家大屋由爱国乡士曾水清先生主动腾出,以支持浙江大学办学。

19404月,国立浙江大学浙东分校更名为国立浙江大学龙泉分校,并向全国招生。当时师生生活非常艰苦。同学们常常连饭也不吃饱,尤其是从沧陷区来的同学,经济来源几乎断绝。教授和员工虽有薪给,但大多一家数口,开支很大,度日艰难。

虽然生活艰苦,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减。桐油灯,它的灯座是一截长约16公分、直径约7公分的毛竹筒,内贴盛油的铁皮。夜晚,在它的照明下,曾家大屋内烟雾弥漫,学习氛围却非常好。偌大一个自习室,只听见灯芯燃烧的咝咝声,书页翻动的沙沙声。

1941年起,学生人数增多,于是分校在离芳野村1公里的石坑垄村建师范学院。后分校校舍分为两部:一部在芳野,为行政各办公室及理、工、农三院学生学习住宿之处;二部在石坑垄,为文、师两院及师范学生教室及宿舍、膳厅等所在。

1942年夏,日寇窜扰浙西南,丽水、松阳等地相继失陷,龙泉分校决定暂避福建省松溪县。师生们在崎岖的山路行走,路途艰辛,行至松溪大布村落脚,又逢鼠疫,感染者甚众,可谓祸不单行。10月,战局渐缓,师生们返回龙泉。

1945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取得了彻底胜利。分校师生闻讯欢庆,旋即接到指令,复员回杭。杭州校舍经历战乱,满目疮痍,需要重建。9月,浙江大学派龙泉分校董聿茂、陆子桐等赴杭办理产权和整理、修葺校舍的工作。11月,当年招收的一年级新生在杭城复课。

浙江大学龙泉分校于1939年设立,至1945年底复员杭州,前后历时7年。分校7年,是抗日救亡、科教兴邦的七年。分校在当时教育部组织的历次学业竞试中总有优秀学子获得表彰,成为东南各省青年学生最为向往的学校之一。许多有志青年克服险阻来龙泉求学,为抵御外侮、报效家国贡献力量。分校7年,是负笈传薪、英才辈出的七年。分校汇聚了譬如分校首任主任陈训慈、教育家郑晓沧等众多学界泰斗、知名教授,他们在桐油灯下,开创了中国战时的教育事业;培养了1200多名学生,其中不乏两院院士、大学校长。分校7年,是奉献知识、服务社会的七年。分校创立附属小学,提升当地民众文化水平;组织文学艺术社团,发行进步报刊;开展赈灾募捐,投身当地建设,服务当地社会。

80多年过去了,龙泉仍是浙江大学的精神家园,浙江大学仍是龙泉的坚强后盾。新时代,浙江大学为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注入了新的内涵,发挥了浙江大学曾经在龙泉办学的效应。在此背景下,龙泉浙大中学于20169月顺势建成,有力地推动了龙泉教育事业的发展。2017年浙江大学原党委书记张浚生为龙泉浙大中学题写校名。如今,龙泉浙大中学黄墙碧瓦,半圆拱券,与古朴的浙江大学分校旧址隔墙相望,相映成趣。

为缅怀历史,龙泉浙大中学编写题为《烽火弦歌——浙江大学在龙泉》的校本教材。对于年轻的龙泉浙大中学来说,它有了第一本校本教材,而且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本以浙江大学西迁为题材的学校教材。

(本文原载于《浙江大学馆藏档案》(2023),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