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的出发,都有不一样的意义。志愿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而是奉献与善意的化身。在披上鲜红的志愿服的那一刻,三下乡便有了意义,志愿服务便像雨后初晴的彩虹,温暖了尘封的心,也像一束束阳光,照亮了暗暗世间。
三下乡的第一站———重走长征路,走在乡城县红军长征纪念馆的长廊里,一幅幅历史画像、一件件红军遗物、一座座伟岸雕像映入眼帘,庄严的历史气息瞬间扑面而来。1936年5月,红六军团在萧克、王震的率领下进入乡城县,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红军在乡城进行了为期七天的休整,期间,红军与当地的藏族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对于一位新时代的大学生来说,能有幸感受历史的温度是何等的荣耀啊,能站在过去的未来里回温一场场光景又是何等的幸福。
第二站———敬老。在和老人交谈的过程中,他们笑着讲起过去的事,讲如今的生活,讲感受到的幸福。他们在认真过着自己的生活,在他们身上,看不到对与社会脱节的担心和惶恐,只有岁月静好。阳光明媚,他们在树荫下放声高歌,歌颂新时代美好生活。离别之时,老人们为我们献上了哈达并赠予我们最崇高的祝福。“百善孝为先”,在岁月的长河中,每个人都会逐渐老去,在这个不缺善意的社会里,让我们用真心、爱心、耐心,去点亮他们的晚年生活,让他们在落日余晖中绽放出最美的笑容。
第三站———支教。我第一次走上讲台,当起了“小老师”。面对年纪和我相差无几的学生,我内心忐忑不安,生怕自己讲不好会引起笑话。做足了心理建设,卯足了勇气,我带着准备了好几个夜晚的备课本,开启了时长45分钟的数学授课之旅。时间过得飞快,七天一晃而过,我对支教有了更深的理解。我想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唤醒更多的希望,为社会增添一抹绚丽的色彩。
这次三下乡让我明白,作为新时代大学生,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身为甘孜州本地人,这段实践也让我进一步坚定了留在家乡、服务家乡、建设家乡的决心和信念。这段美好的回忆将永远留在我的青春记忆中,激励我不断前行。
(藏学学院234 4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