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讯(民族医药学院)6月11至14日,“第十一届大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交流会”在泰国廊开府和老挝首都万象召开。来自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六国传统医药界的近200名专家学者、民间治疗师、传统医药从业者,齐聚湄公河畔,共商区域传统医药交流合作与传承创新发展大计。我校民族医药学院院长陈清华应邀出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建设傣医学科学术带头人、我校杰出校友、兼职教授郑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建设傣医学科带头人、云南省傣医药与彝医药重点实验室主任、我校民族医药学院教授张超领受杰出贡献奖牌。
本届交流会由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专项基金资助,泰国卫生部泰医与替代医学司、老挝卫生部传统医学司共同主办。会议以《关于在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框架内深化传统医药合作的联合声明》为指引,围绕“传统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的作用与实践”主题,就传统医药在防治重大传染病的积极作用,抗击新冠疫情的实践经验、各国传统医学和民间医学的现状,以及交流合作等议题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研讨和交流。各国代表还参观考察泰国传统医学社区医疗中心和老挝万象植物园。
中国代表团团长作了“中国中医药抗击新冠疫情的经验”的国家报告,从中医药全程参与、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临床科研协同推进,加强中医药防治能力建设、加强中医药抗疫国际合作等方面,分享以中医药为特色的“中国方案”和经验,并提出“发挥平台机制作用加强合作、将传统医药纳入本国公共卫生体系、加强传统医药防疫人才的培养”等建议;缅甸、老挝、柬埔寨在国家报告中分享了应用本国传统医药抗疫实践,强调借鉴中国中医药防治新冠的经验,并感谢中国政府支持和帮助。
我校张超教授作了“传统医药在后新冠的中医药健康管理策略与实践”主旨报告。会议上六国代表团团长和专家在圆桌对话环节交流了经验,各国民族民间医生代表演示了民间医药诊疗技术。中国代表团的苗族降压手法、王氏脉诊与推拿技术、彝医太阳灸、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演示技惊四座,并通过外宾的亲身体验,获得现场参会人员的高度关注和肯定。
会议期间,在大湄公河传统医学合作平台学术委员会和传统医药知识和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专家委员会会议上,各国代表研究讨论并一致同意大湄公河传统医学合作平台工作计划(2024-2030),进一步明确了具体工作内容和目标。会议决定由中国领衔开展“大湄公河流域传统医学和民间医药知识调查与数据库建设”、泰国领衔开展“大湄公河流域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合作项目。第十二届大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交流会将于2026年由中国主办。
大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交流会始于2007 年,至今已连续举行举办十一届,成为区域内传统医药交流参与部门和人数最多、交流内容丰富、影响力较大的传统医药交流平台。我校作为大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交流会的倡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云南省卫生健康委、中国科协和云南省科协的支持和指导,利用这一交流平台讲好中国中医药发展的故事,发挥了引领和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