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如光,微以致远,润物无声。他们在教学一线研题磨课、传道授业,在科学前沿奋楫笃行、攻坚克难;他们是园丁,悉心浇灌学生的思想花园;他们是蜡烛,点燃自己照亮别人……今年9月10日是第40个教师节,让我们道一声:“老师,您辛苦了!”
记忆中的他
李晓峰
第一次见到张良皋先生是在1984年秋天,他为师生开设关于武陵源建筑与文化的讲座,那时我刚上大二。讲座伊始,一个穿着旧中山装,头发灰白且有点凌乱的老先生走进了教室。“这是张教授?”同学中有人小声嘀咕。殊不知,那时先生刚从鄂西考察回来,连日风吹日晒,面容黝黑,要不是戴着一副深框眼镜,真的同从地里劳作回来的老农没两样。
待先生开讲两分钟,所有听众都被他妙趣横生的话语吸引住了。先生右手拿着教鞭,左手习惯性地挡在嘴前,幻灯影像旁幽暗的背景中,他的眼镜反射着不时变换色彩的光芒。先生既认真又活跃的神情,伴着幽默而精准的解说,从此在我们这拨建筑入门者心中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1985 年暑期,由先生带领我们赴北京、承德进行中国古建筑考察实习。这是我首次和先生近距离接触。实习之前我们还没有开始上“中国建筑史”,先生笑眯眯地说:“先实习,后上课,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我看也不错!”那段时间,先生带我们了解了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区别,北方建筑与南方建筑的异同。面对太和殿,他告诉我们中国古建筑开间大小及开间数意义;走进天坛,特意要求我们去数圜丘的台阶和祈年殿的柱子,说明中国建筑的数字象征手法;在太庙屋檐下,先生教我们辨识清式斗栱类型和出踩特点;在十三陵,他对明代陵寝风水格局侃侃而谈。因为先生风趣的讲解,全班对中国建筑史的兴趣大增,回去一翻教材,能找到很多和现场对应的知识,而上课成了复习。
先生不仅语言诙谐风趣,还有着渊博的文史知识,言谈中,历史掌故信手拈来。任何人在任何时候提出任何问题,他都会认真聆听,细细讲解。渐渐地,同学们和他在一起,开始变得无拘无束,甚至可以开开玩笑,先生也乐意参与。
大学期间,先生的“中国建筑史”从来都座无虚席。他对建筑历史掌故娓娓道来,有时竟让学生听得入迷。那是常常爆发掌声和笑声的课堂,建筑历史知识就这样在一次次令人愉快的讲述中融进我们的脑海,每次下课我都觉得意犹未尽。这也成了我除设计课之外最喜爱的一门课。因为喜欢,我学得也用心。考试结束后,先生评点我的卷子时居然幽默地说:“建筑史考试哪能得满分呢,所以这份卷子我必须扣两分,就98吧!”这句赞赏的话让我骄傲了好多年。
我后来能够担任“中国建筑史”教学,得益于先生的“开蒙”。毕业后留校任教,我毫不犹豫选了“中国建筑史”。那时,张良皋先生是历史教研室主任。1989年初,我第一次试讲,之前准备多日的内容在慌乱中有多处错漏。我心中忐忑,以为这回大概“演砸了”。没想到先生在发言点评时居然给予诸多好评,最后还不忘加上一条“条理清晰,口齿清楚,我看可以通过!”听了他的话,我悬着的心才放回原处,内心真切体会到先生对后辈的包容和提携。
(作者单位 建规学院)
满分导师
黄姗姗
何其有幸,得遇吾师。2015 年 9 月 21 日,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收到了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褚倩老师对我推免自荐邮件的回复。这是褚老师和我的第一次通信,也是我们师生情谊的开始。在邮件中,褚老师不仅详细地介绍了她的临床与科研方向,更留下了那句温暖人心的话语:“你若有疑问或需要帮助,欢迎随时联系我。”这句话,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保研面试、研究生学习、博士深造,直至今日步入职场,成家立业的每一个重要时刻。
在我的心目之中,褚老师无疑是一位满分导师。每当我遇到问题,她总能给予我最大的支持与鼓励,最宽广的包容与最精准的指导。在科研学习的道路上,她不遗余力地为课题组的每一位成员搭建更优越的学习和研究平台。从课题选题、方案的策划、数据的整理,到实验记录的规范、PPT 的制作细节,如排版、字体、颜色等各方面,褚老师都以她严谨求实的态度,对我们进行着细致入微的指导。无论日常工作多么繁忙,她总是坚持组织每周的科研组会,耐心解答我们的疑问,及时纠正我们的错误,在关键时刻为我们注入动力与信心。在临床实践中,褚老师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对病人的无限耐心、细致入微的关怀和强烈的责任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一位杰出医生的使命与担当。在生活中,每当我感到困惑或者焦虑,与褚老师坦诚交流后,总能豁然开朗,如拨云见日。在褚老师的熏陶下,我学到了做人要谦虚谨慎,做事要果断坚决,做学问要充满热情。迷茫的青春岁月里,感谢褚老师让我变得更加自信与勇敢。
师恩难忘,我将永远铭记于心,谢谢您,我的满分导师。(作者单位 附属同济医院)
一生之幸
胡嘉纯
初次接触王琳老师和一个创新设计竞赛有关。从校赛到国赛,王老师作为院队负责人之一,全程都站在我们身后,给予坚定的支持和帮助,陪伴我们度过一个个辛苦备赛的深夜,随时解答我们大大小小的问题。比赛结果揭晓后,我取得了好成绩,王老师与我细细长谈,目光中充满了认可与鼓励,仿佛能瞬间驱散所有的不安与迷茫。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肯定,这不仅是对我成绩的认可,更是对我未来求学之路的鼓舞和期待。
后来我有幸在毕业设计时得到王老师的指导。他总是耐心倾听我的想法,并提出非常有价值的建议,助我更好地完成研究工作。在最后一轮修改中,老师更是精细到连标点符号错误都标注出来。他的循循善诱和严谨认真,帮助我更高效地解决问题,也让我对知识的探索充满了信心。拨开毕业后何去何从的迷雾,我坚定地选择直博,继续跟随王老师实现我的科研梦想。
王老师不仅在学术上给予我极大的帮助,更在品格上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和蔼可亲,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在他的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每个人的意见都被尊重。在生活中,他时刻关心我们的成长,给予我们最及时的关怀与鼓励。这些年我常常想,王老师对待学术科研求真务实,对待学生宽厚平和,为人谦逊、平易近人,是真正诠释了何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王老师的教诲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他不仅是我的老师,更是我人生路上的引路人,能够遇到这样一位老师,是我一生的幸运。(作者单位 航空航天学院)
可敬又可爱的人
刘晓军
在经济学院从本科读到现在,我对欧阳红兵老师的印象也在不断变化,最开始是比较害怕的。大三时我们有一门课程是“公司金融”,听课时,只觉得欧阳老师实在是严谨认真、充满压迫感,特别是配上比较难的期末考试题目,实在让人畏惧。后来,不知道是谁发现学院楼前总是停着一辆蓝色的自行车,绑着粉色的儿童座椅,竟然是欧阳老师的“坐骑”。甚至,我们发现这样的车竟然有两辆。后来的一次聊天中,我们实在是好奇到底另外一辆车是谁的,就去向欧阳老师求证。老师却说:“没想到吧,我有两辆一样的!”因为这两辆自行车,欧阳老师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变得“可爱”起来。
在我们师门,还流传着这样的一个说法:请你说出全师门最努力的人是谁,并阐明为什么答案是欧阳老师。没错,不论是早上7点多来学院,还是晚上10点多离开,我们总会在二楼的办公室发现他还在工作。如果是专门去找他,他却不在办公室,那么,一个富有经验的建议是——可以在二楼公共休息区等等看,没准很快老师就会从电梯里“冒出来”。这样的欧阳老师让我们心生敬意。我们由衷地钦佩他,也为能够成为他的学生而骄傲。当然,做欧阳老师的学生也要做好心理准备,没准会在凌晨 1 点收到老师“突然的关心”。这不是催促,而是深深的关爱。
总体来说,欧阳老师是一个严谨、庄严、认真,也有些可爱的人。我为有这样一位导师而深感幸运。顺便给未来的师弟师妹们一句建议:如果有任何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完不成的任务,请务必去和老师商量,你会豁然开朗。
(作者单位 经济学院)
传承
蔡文杰
我的导师是公管学院卢新海老师。而我,如今也任教于华科大公管学院。多年来,我总是想,能够在最美好的年华聆听恩师的教诲并与母校结缘,体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骄傲,是人生一大幸事。
后来,我有了孩子,我对孩子寄予厚望,就如同恩师对我寄予厚望。有一天,孩子悄悄跑去恩师的办公室,他就带着孩子在整面墙的合影中寻找我的身影。推门而入的那一刻,我想,传承就是:妈妈的导师带着妈妈的宝宝在找妈妈的照片。愿我们都能在您的教诲中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今年,恩师将至花甲,值此教师节之际,祝恩师身体安康,万事顺心。
(作者单位 公管学院)
祝福摘录
认识7年来,您一直关心我、指导我,对我帮助很大。现在我也走上工作岗位,在其他高校光荣地加入了教师队伍行列,承担起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使命。再次感谢您对我的培养!祝所有老师教师节快乐!
——致光电信息学院李培宁老师
感谢您在学术科研上对我们孜孜不倦的教诲,是您用丰富的学识带领我们走进科研的大门,让我们领悟科研的魅力和精彩。是您在生活上对我们体贴入微的关怀让我们在一个新的环境中体会到温暖和关爱。祝您教师节快乐!
——致公卫学院刘洪秀老师
您说我像小太阳,热爱生活、关爱同学,希望我能温暖更多身边的人。在我眼里,您是学院最靓丽的风景,是最有活力最美的院花。
失意的时候,您是知心大姐姐,安慰我;学有所成的时候,您是老师,指导我、托举我;闲谈的时候,您是“过来人”,分享生活阅历和三观……祝您顺顺利利,永远幸福!
——致网安学院彭宏宇老师
光影定格
部分图文由教师工作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