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农业大学 - 《山东农大报》

行远楼的“取景框”经济管理学院(商学院)于馨悦

作者:于馨悦    
2024-09-23     浏览(61)     (0)

文章描述了山东农业大学新的一号楼——行远楼在百年校史中的历史背景、设计特点及未来规划,旨在体现校园文化和文化底蕴。全校师生肩负起强农兴农的使命,扎根齐鲁大地,在建设一流农业大学进程中走在前、开新局,全力谱写新时代山东农业大学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漫步在农大的校园,一座座承载着光辉历史与传奇的老建筑,历尽沧桑却魅力依旧。

今天,我们从岱宗校区行远楼(北校区原一号楼)的“取景框”看古与今。

岁月没有稀释掉它的过往,反而赋予了它更醇厚的历史底蕴。而今,曾经的一号楼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飘摇,正以崭新的面貌重新出现在我们面前,讲述着百年农大新征程上的使命与担当。

光阴荏苒,这里是无数学子青春起航的起跑线;这里是无数校友毕业照中的背景板。庄严厚重,这里是一代代农大人的砥砺奋进与坚毅挺拔;这里是激励着我们扬帆起航的方向舵。

久历风霜、斑驳古老的一号楼,一块块石砖、一根根梁木,守护了农大半个世纪,见证了农大的发展壮大。

作为山东农业大学岱宗校区的地标性建筑,以一号楼为代表的原一、二、三号楼是学校迁址泰安后所建设的第一批教学实验建筑,至今已经历了50多个春秋,雄伟挺拔,坚实厚重,三座楼见证了农大发展的风风雨雨,随学校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史,象征着农大百年史册中的里程碑,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泰安市列为不可移动文物。

1958年10月,学校由济南迁来泰安,生活、教学困难重重,6000多吨的教学设备、各类家具暂存在临时搭建的工棚。学校党委面对困难,一方面发动广大师生因陋就简坚持教学生产等各项工作,一方面抓紧安排基本建设。当年即安排了一、二、三号楼的建设任务。

经过多方请示和协调,终于在1959年8月15日与山东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第四工程处四零二工地签订了建筑施工合同。建筑图纸由当时的山东省城市建设局设计院设计,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按照合同,一号楼(当时称农学植保楼)建筑面积为7200平方米,1958年10月5号开工。为加快施工进度,学校动员全校师生积极参加了平整施工场地,地基开挖等义务劳动,在年底完成主体结构,虽然施工计划因各种原因有所延期,但最终于1960年夏完工,将院部及有关各系搬入一号楼以适应教学需要。

原一号楼位于学校中轴线的关键位置,见证了山东农业大学从建立到发展的全过程,体现了学校早期的建筑风格和历史背景。自正式投入使用后,始终作为学校综合行政办公楼发挥作用,虽经多次改造,但建筑主体未发生变化,成为了校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屹立至今。

作为山东农业大学的脉络和底蕴,一号楼与农大在百年历史进程中相守相依、同频共振,它记录、见证着学校办学治校取得的成绩。当前,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农业科学为优势、生命科学为特色,融农、理、工、管、经、文、法、艺术学等于一体的多科性大学。

今年的5月,根据工作实际需要,学校启动规范了校园楼宇、道路、社区名称,进一步发挥了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丰富校园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

其中,原一号楼改名为行远楼,画上崭新的一笔,也象征着新的历史起点。

楼名“行远”,出自《中庸》:“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与校训“登高必自”呼应,意思是登高一定从低的地方开始,远行一定从近的地方起步,昭示人们干事创业既要有“登高”的目标,志存高远,敢想敢干,又要“自卑”处开始,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取景框记录下了“行远楼”焕新颜,但也保留下了农大人心中的“一”号楼,同时“一”也会指引着我们凝心聚力、奋勇争先,向“一流”阔步前行。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学校全面建设一流农业大学建设的关键时期,全校师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扎根齐鲁大地,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生动实践建功立业、团结奋斗,在建设一流农业大学进程中走在前、开新局,全力谱写新时代山东农业大学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