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农业大学 - 《山东农大报》

回忆与李振声先生的点滴农学院 杨国堂

作者:杨国堂    
2024-09-23     浏览(47)     (0)

作者在高中时期就开始关注李振声院士,他的研究成果以及教育精神都让他印象深刻。李先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和慈善家,作者深感敬意和自豪。作者跟随李先生学习期间,从他身上学到许多东西,对作者的生活和工作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早在高中的时候,经常看一些名人事迹,也可用来当语文作文的写作素材。2006年,李振声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而且老家是山东淄博人。我们高中语文老师就在课堂上给我们说了这个新闻,这也是我第一次听到李先生的名字。后来2011年考上山东农业大学,在《学习手册》上再次看到李先生的名字,是咱们的杰出校友,做小麦遗传育种研究的。并且在2012年的时候来山东农大参加2012级新生的开学典礼,为学实楼揭牌。后来在《作物育种学》的课程中学习到了李先生的研究成果,具体做小麦与长穗偃麦草远缘杂交,该研究方向的重要意义等等。等到大四考研,了解到李先生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工作,就报考了中科院遗传所。中科院遗传所是先轮转3个课题组,然后再确定具体在哪个课题组学习。李先生由于年龄问题,已经不能招生了。当时机缘巧合,李先生课题组负责人郑琪副研究员想招一个学生,最后我就去了李先生课题组,研究生部为李先生开了绿色通道,我也成为了李先生的关门弟子。

我第一次见李先生是在2016年轮转期间,研究所办一个“沿途的风景”系列讲座,首位报告人邀请李先生,讲一下自己的研究经历和感悟。李先生主要讲了“小偃6号”的育成、农业“黄淮海”战役和“渤海粮仓”工程。李先生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穿的很得体、讲话很认真、为人很和蔼、语言很有利。印象最深的就是告诫我们学生要耐得住科研的寂寞,一个重大的研究成果往往需要坚持很多年,不要做了两三年一看没成果就不做了。从开始做远缘杂交到“小偃6号”新品种的育成整整花了22年。“困难是前进的阻力,又是创新之起始点”,告诫我们要正视科研上的挫折。

第二次见李先生就是2017年教师节。据课题组郑琪老师说每年教师节和元旦,课题组师生都去李先生家看望他。遗传所童依平研究员也是李先生的学生,每逢教师节,都是我们两个课题组新来的学生去看望李先生。我们给李先生买了一个绿植,李先生那天穿着得体,看着精神矍铄。我们一去他也很高兴,当看到绿植时和我们说不要乱花钱,我这有很多花,以后别买了。然后就让我们找座位坐下,他又跟我们讲起了他的研究经历。这次是讲在陕西的时候是如何和农民打成一片的,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他知道自己要深入基层,所以提前学习了一些生产、栽培上的问题,一个农民问了他一个种植上的问题,他回答上来了,同时也得到了农民的认可,一有问题就去咨询这个“专家”。这件事告诫我们要不断学习。

后来中央电视台来采访,说是要放到新闻联播里,李先生就来到了实验室。李先生先在办公室进行拍摄,后来到实验室,见我做实验,就问我是做的什么,我就简单介绍了一下做的工作,他告诫我说现在科研条件好了,要认真对待科研。

2018年元旦我们课题组的学生也去家里看望他,他讲了 “渤海粮仓”工程,想着要为国家增产粮食,还拿出新选育的耐盐小麦新品种“小偃60”的相关照片。从李先生言语中能感受到他的家国情怀、心系祖国的粮食安全。

还有一次李先生家的电脑坏了,我与我们课题组副研究员李宏伟去李先生家帮他换电脑,换完后还需要把之前电脑的数据拷到新电脑上,当时正直中午,非要我们留下吃饭,就在拷数据的过程中,我们到附近吃了个饭,李先生主食点了碗面条,我记得当时菜也没吃多少。他说在陕西待的很喜欢吃面条,李先生十分节俭,爱惜粮食,碗里的面条一根也没有剩下。

2018年6月我硕士毕业,继续留在课题组读博士。拍毕业照时,我想去和李先生合个影,提前给李先生打了电话,问他方不方便,他就让我们过去了。我就借了导师服和我老师、师姐去了他家。拍完照片,他还赠了我一幅字。

读博士期间去过李先生家,帮他扫描他的获奖证书,我一去他们家拿证书,他就和我说知道今天我过来,所以特地早起来写了一幅字送给我。

2021年李先生90大寿,我们课题组再加童依平老师、傅向东老师和分子农业中心的老师一起去他家给他过生日。当时正直“滨海草带”实施,他就给我们讲,目前李宏伟老师在东营做长穗偃麦草扩繁到啥程度了,已在盐碱地上种植了多少亩,未来计划是怎么样的,能推广多少亩,为国家带来多少收益。当时能感受到李先生对这个项目的殷切期盼和热爱科研、心系科研的精神。之后了解到每次李宏伟老师从东营出差回来后都去李先生家里汇报科研进展,平时也会用微信和他汇报。我们给李先生唱了生日歌,吃了蛋糕。李先生说最近开始学作画了,觉得画的还可以,给在场的每位都赠了自己画的画。

2021年教师节我们去李先生家,当时去的时候感觉到李先生很累,据说是前一天有来拜访的,聊了很多,一直没休息过来。我坐下后就问我是不是快毕业了,毕业后有何打算。我当时迫于在北京的生活压力,就说可能毕业后会离开北京。他就考虑到我是山东人,本科又是在山东农大读的,推荐我来山东农大。当时我很感动,都90岁高龄了,还关心我的前程。最后又拿出几幅画让我们选,说是作画得需要集中精力,现在身体没以前好了,后期作画可能少了。后来由于疫情,再加上李先生身体原因,就没有机会与李先生见面了。

平时我们课题组开组会,郑琪老师就说,李先生曾教导过他们,做科研要“打大鸟”,而不是弄一堆“小麻雀”,强调要原始创新。听闻李先生获得“共和国勋章”,感到骄傲和自豪,李先生的科研经历也时刻鞭策着我们做科研要“心系民生、顶天立地”,时刻鼓舞着我们“为祖国的农业事业”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