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吉林大学 - 《吉林大学报》

学子风采

叩问厚土的文明探源人

———记我校2024年度十佳研究生、考古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

作者:研究生记者  潘至茂    
2024-09-20     浏览(51)     (0)

文章介绍了孙晓璠在考古学领域的成就和追求,她热爱考古事业,追求科研先于利益,注重在文明探索中抽丝剥茧地探寻历史规律与文明源流,积极将中国故事和考古学故事讲给世界,体现了对中华文化和人类文明的自豪。 摘要:孙晓璠作为一名骨骼考古学家,她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学科魅力和自我价值感赢得了广大同行和社会的赞誉。她的成果丰硕,善于探索,并且一直致力于把中华文化和考古故事传递给世界各地。同时,她也一直在全球舞台上代表中国考古人,肩负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时代使命与学术担当。


一锹一铲,叩问大地缄默;一担一篮,剥除历史尘封。在吉大———地处祖国北疆的考古重镇,一代代考古学人历经半个世纪的接续传承,躬身田野,栉风沐雨,走过崎崛峰峦,穿引残旧书简,探寻文明源流,求索历史脉络。在这些中华文脉的发掘者中,孙晓璠作为一颗新星冉冉升起。涓流虽寡,浸成江河;爝火虽微,卒能燎野。

以考古为业:做一身尘土的精神贵族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十几年前,尚在读小学的孙晓璠在电视机前看到一期 《马王堆汉墓女尸之谜》的节目,讲述人对墓葬女逝者生前轨迹、健康状况及死因的剖析悬疑又生动,吸引到了她。一具小小的遗骸竟蕴藏着无数的信息,深邃又充满乐趣的考古学在这位小姑娘的心田埋下种子。 “无心入道须无分,有意投玄是有缘”,若干年后,孙晓璠在萌芽于好奇、勃发于坚守的考古理想中成长为一名从事人类骨骼考古学的研究者,并崭露锋芒。

在大众的视界中,考古学冷门而艰苦,让人敬而远之,但孙晓璠从未对自己的学科和理想产生怀疑,反而抱有十二分的自信,她说: “在科研过程中,你能够体会到学科魅力的释放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这都会为你带来充分的自信和满足感。”所以对孙晓璠而言,考古学不仅不是冷门学科,而是她所乐衷和热爱的事业。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只有确信自己已经发现并且得到生命中最有价值之物的人,才会有这样的从容和勇气。

“远看像逃难的,近看像要饭的,仔细一问才知道是捡陶片的”,考古人经常如此自我调侃。能吃苦是考古人的基本功。在偏僻的乡下,远离都市的繁华和家庭的温暖,住民房或板房、往来穿梭泥泞的乡间土路,暑往寒来、顶雨冒雪、风吹日晒,一年四季踯躅于探方里、隔梁上,枯燥而且单调,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很难坚持下来。但孙晓璠却说: “每天打扮得灰头土脸,在探方里一蹲几小时,可能外人会觉得不体面、苦,但这个过程中我的自我价值实现了,我知道自己是快乐的。”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是考古人的真实心境。吉大考古学科创建者张忠培曾说: “这辈子,我不谋官,不谋利,不惧权威。我不为会议写文章,不为稿费写文章,不为职称写文章。想说话了就说,该发火的时候就发。不看任何人脸色,也不看钱的脸色,这就是我的追求。”孙晓璠追求的正是这种执拗的纯粹。

以科研为先:在文明探索中信步向前

追求源于热爱,热爱成就追求。博士国家奖学金、省级优秀大学生、吉林大学最美女大学生等等,这些成绩都是她反躬践实、踏实科研的结果。坚毅沉稳的性格使孙晓璠面对挫折从来都是锚定目标,不打折扣,不言放弃,在考究古人、探源文明的道路上高唱凯歌,激流勇进。

在孙晓璠的科研生涯中,两次开颅术的研究格外惹人关注。在山西绛县雎村的西周墓地,孙晓璠证实了这名女性生前头部受创伤后接受了外科手术的治疗,将我国开颅术的古老性与医疗体系的先进性向前推进了一个维度。在新疆鄯善洋海墓地,孙晓璠依靠细致的观察、文献的比对与现代医学技术的支持,发现了当地萨满已经掌握了成骨瓣开颅术,将青铜时代的精神信仰与医疗保健牵上了联系。

“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是考古学人的基本研究方法。在这两次开颅术研究中,孙晓璠不仅在浩如烟海的古史典籍中爬梳线索,更是通过学科交叉的方法,借助生物学中碳-14测年法与医学影像技术,与吉大二院神经外科医生合作,联合复原了千年前古人开颅手术的全过程。人文为体,科技为用,孙晓璠用科技为考古插上翅膀,将考古学的潜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德国学者 C·W·西拉姆在其 《神祇·坟墓·学者》中写道: “一个优秀的考古学家,是让干涸的泉眼恢复喷涌,让被人忘却的东西为人记起,让死去的转世还魂,让历史的长河川流不息。”孙晓璠做到了,又不止于此。她还志愿“让考古的魅力与公众的热情相互滋养”。在对山西大同北魏时期的 “拥抱葬”进行研究时,孙晓璠与导师和同伴复原了一个一千多年前的爱情故事。在这处墓葬中,男女主拥抱在一起,男主右手搭在女主腰部,女主头枕男主肩上,手上还佩戴了一枚银戒,这是中国古代民族融合背景下的社会风情,一幅鲜活的爱情图景展现在人们眼前。

在常人的印象中,考古总与土 “打交道”,枯燥乏味。而孙晓璠的考古研究与探掘工作,不仅复原当时人群的生活面貌,也将考古研究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给大众,丰富大众对于历史的认识。求真务实、抽丝剥茧地探寻历史规律与文明源流,这是孙晓璠的科研本业;真正让大众体会到考古的价值与魅力,从中感悟中华文化与人类文明之壮美,是孙晓璠作为考古学人的深层次责任与追求。

以大局为重:于世界舞台展中国风采

志若不移山可改,何愁青史不书功。张忠培曾说: “不做时潮的赶浪人,要做时代的掀浪人。”这种扬帆激浪、勇立潮头的精神对孙晓璠影响深远。回眸考古百年,常志国史丹心,孙晓璠作为新一代中国考古人承继前辈“风餐露宿、青灯黄卷”的优良传统,正担负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时代使命与学术担当。

在国内,孙晓璠以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 “老黄牛精神”默默地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着社会。早在2017年,孙晓璠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外,公派留学德国图宾根大学期间,孙晓璠加入外导 JoergBaten教授科研项目“全球健康史计划———亚洲模块”,并共同推动 “亚洲古代人群健康数据库”建设,为重建一万年以来人类疾病演变史、构建全球 “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重要支撑。在 “美国考古学协会年会”“英国生物人类学和骨骼考古学协会年会” “西班牙人类进化、适应和多样性进展”等国际性学术会议上,孙晓璠大展风采,为中国考古代言。

在谈及中国考古与世界考古的差距时,孙晓璠直言,中国考古在很多领域都领先于世界,却在世界论坛中常常寂然无声。去英国参会交流时,她发现外国学者总对中国文化饶有兴趣,即便不甚了解,他们也热切地向中国学者询问问题。孙晓璠对此既受触动,又觉责任在肩,她说: “只有在国际舞台上把我们的成果展现给外国人,才能更好地将中国故事、中国考古学故事讲给世界。”

“探文明之过往,溯文明之源流”,吉大考古一向将自身置于世界舞台之中,孙晓璠在总结自己在吉大六年的学习生涯时,她说, “格局”是吉大最为成就她的地方。正如 “晓璠”之名,既要探晓文明瑰宝之绮丽与源流,更要将浸润了华夏文化的中国故事晓谕世界。“不在乎高度,而在乎底色”道出了孙晓璠作为吉大考古人能够一骑绝尘的胸怀和气量。

为了让尘封的文明重见天日,让沉睡的文化重焕生机,作为吉大考古人,孙晓璠扎根田野,聆听泥土下的文明絮语;奋楫笃行,在文明探源的道路上实干担当。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一个对古人充满好奇的小姑娘已经淬炼成为人类骨骼考古学的业界英才。可孙晓璠谦虚地讲: “只愿此生尽兴,赤诚善良。”将一腔热忱送给考古,把一生夙愿投向祖国,这就是孙晓璠的底色与格局。 “石窟春风香柳绿,他生愿作写经生”,做一名叩问厚土、仰望星辰的考古人,向来是孙晓璠坚定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