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飒
在进入大学前,想必不少同学曾有美好规划:每天坚持锻炼,每周去一次博物馆或者艺术展,每个月读一本书……可进入大学后,这些事情却永远的停留在了计划本上。由于学习环境、学习方式的改变,大家突然发现高数和微积分与高中数学完全不同,课程深度倍增;老师不再是一遍遍的重复讲解,自主学习能力需要更强;课程跨度大、涉及面广,对知识的触类旁通要求更高…种种困境使得一些同学奋力攀爬却看不清目标和方向。很多同学不由的发问:“上了大学就轻松了?”,直呼“想要回高三歇几天”。
为什么大学生活明明没有高中学习紧凑,却令不少大一新生觉得疲惫?归其本根,是因为进入大学后,我们的身份发生巨大转变。到了大学,我们仿佛在一夜之间成长,第一次自己面对专业,第一次自己规划课程,我们需要为自己的全面发展负责。周围没有了固定的伙伴,多的是各种课程小组、课题组、实践团队,社会关系发生巨大转变,我们要尝试融入,并尽快找到自己的定位。大学因此被戏称为“第二个断奶期”,肩上不断压实的责任,难免让同学们感受到焦虑与无所适从。
如何平稳度过适应期,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从容自若、笃定前行,这就需要同学们确立目标,规划路径,积极行动。首先明确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大学伊始,就应明晰自己要做什么事、想成为什么人,找到人生的旷野。大学提供了不断试错的机会,可以在“排除法”中,逐渐接近自己心中的目标。一旦目标确定下来之后,接下来就需要制定计划或规划路径来实现这个目标。比如安排好每门课程、每个项目的进度表;灵活运用学习资源,汲取知识营养;参与感兴趣的科研平台,博采众长;找到志趣相投的伙伴,共同成长。而所有的这些,都需要我们克服懒惰和拖延,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并持续努力直到最终实现目标。从眼前的小事开始,跟同学配合做好一次课堂展示、每天坚持英语晨读、组织一次社团活动……一步一个脚印,积极行动起来,不断提升自己,相信你定能有所收获,有所成长,超越过去的自己。
大学是连接社会的桥梁,是我们真正意义上“成年”的第一步。我们要在不断实践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成长为一个能对自己负责、对社会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