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哈尔滨师范大学 - 《哈尔滨师大报》

三全育人

以文化人,以美育人

2024-08-31     浏览(55)     (0)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通过《雷雨》话剧平台,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方式,促进学子在实践中成长和发展。剧组在舞台布局、装造设计等方面下足功夫,展现出戏剧魅力。剧组历经三年磨剑,终登台与观众见面。剧组成员希望通过实践机会磨砺自我,传承经典剧作价值。

导语:以文化人,以美育人。为学生搭建实践育人平台,开展与学生成长成才密切相关的文化实践活动,打造富有学院专业特色的第二课堂实践,从课堂教学到第二课堂实践,再到校园文化涵养,构成我校在“三全”育人工作中的一条有效育人途径。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美育实践汇报演出——《雷雨》,是文学院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深刻实践,也是我校践行“三全育人”理念的生动体现。文学院自2012年以来通过《雷雨》话剧的平台,促进我校学子在感受与品读优秀戏剧文化的同时,在实践中更深刻地体会艺术与科学、艺术与人文的交叉融合,促进学子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发展。

走进《雷雨》剧场,大家仿佛走进了时空隧道,穿越到了那个充满压抑与沉闷的“周公馆”。舞台上,灯光昏暗,一张张旧式家具静默着,一根根洋蜡燃烧着。一扇窗,一面屏风,一帘红幕,一阵夏日的躁动席卷而来,酝酿着一场即将到来的风暴。舞台下,座无虚席,师生们翘首以待……最好的戏剧不过是人生的缩影,文学院《雷雨》剧组中每位角色塑造的背后,都离不开学子们对角色身临其境的感受,与对剧本反复的研读演绎。正如周朴园的饰演者杨梓鹤所说:“演绎在于推敲,在于身临其境的畅想。”红幕前的每一帧,都是诠释者对于戏剧角色内心的一种独到阐释:我们在鲁贵与女儿四凤之间的交谈中,感受鲁贵的趋炎附势与圆滑,感悟四凤的善良与单纯;在周朴园逼迫繁漪喝药的情境中,感受封建家庭背景下的压迫与窒息感;在周冲对生活的热情与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心中,体验旧社会新兴思潮孕育下的充满理想和正义感的青年形象。

除此之外,师大《雷雨》在舞台布局以及装造设计上也同样下足了功夫。实木家具的使用贴切了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社会现实,旧式的款式承载着主人公周朴园对于侍萍的那份“难以忘却”的情;精心设计的泡沫板置于舞台一侧,中部镂空的设计自然地形成了一扇窗,是一扇周萍竭力跨越却无法回转的“窗”。

道具在戏剧环境渲染以及推动情节发展上有着不可或缺的艺术地位,同样,戏剧装造在彰显特色的演绎中也起着点睛之笔的作用。装造的选择并非易事,师大文学院《雷雨》装造的成型是无数次摸索尝试的结果。一身旗袍,一条大褂,一身工服,一款西装,讲述着不同角色的不同背景;黑白相间的头发于无声中讲述着角色经年来的风霜……小到一张手绢图案裁断,大到衣着材料选择,都体现了文院《雷雨》剧组的装造师———郑晓峰老师和剧组服化道工作人员的创意与用心。

实际上,戏剧的魅力在于提供机遇,作为《雷雨》的演绎者,学子们在演绎话剧的同时,更体悟到了剧中角色的别样人生。学子们以全知的视角,一览人情冷暖,感受人物的情绪,思考他们的踌躇,体悟他们的人生,更在此过程中传承了经典,传达了经典剧作所带给人们的价值冲击与现实感受。

有道是“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在准备《雷雨》的过程中,导演和演员们面临最大的困难就是疫情期间的档期问题。历经三年磨剑,六学期筹备,在校院的支持与学子们不懈的努力下,《雷雨》终登台与大家相见。

《雷雨》通过“小人物”视角呈现“大主题”,让学子们切身去感受那与演绎方式相契合的“实践育人”教育理念,通过对这些“小人物”的角色诠释,学子们也在实践中真正感悟到了真、善、美。正如,繁漪饰演者张劢所言:“我希望大家都无悔青春、无悔未来、无悔现在,抓住每一次实践的机会,在不断地磨砺中发展自我”。周冲扮演者陈智对于周冲角色的认定那般,他认为,新时代的青年应像周冲一般,如一束光———不参杂任何杂质,不沉沦于世俗,更不痴迷于金钱地位,有心中坚定的理想抱负,更有为之努力的远方。

雷声阵阵,大雨倾盆。《雷雨》剧组的导演孟宇杰分享道:“剧组对于曹禺《雷雨》的学创是一种深入学习的方式,我们在演绎角色的过程中,发现角色的内心世界,倾听曹禺笔下‘周公馆’里各个角色的埋藏于深处的声音。”师大《雷雨》剧组以热忱为伴,齐聚一堂,共赴理想。《雷雨》的圆满谢幕,是向经典传播的致敬,也是对表演途中无数辛勤工作者的致敬。

以“戏”育人,“剧”焦实践,将课堂教学与戏剧演出相结合,在实践中践行“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理念,引领学生们用戏剧文学的艺术价值涵养精神品质,于丰富多彩的校园实践中感悟校园文化的底蕴,实现学生的全方面发展,或许正是此次文院《雷雨》话剧汇演的成功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