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首都医科大学 - 《首医》

向生命守护者致敬!我校10名医务工作者荣登第九届“首都十大健康卫士”榜单

2024-09-14     浏览(49)    

所谓医师,亦医亦师

在首医

有这样一群人

无影灯下,他们救死扶伤,

彰显医者仁心

实验室里,他们潜心研究,

探索生命奥秘

教学楼内,他们传道授业,

培育医学英才

他们是白衣天使,擎起健康的希望

他们是红烛人梯,点燃梦想之光

在第七个医师节到来之际

让我们一起致敬

每一位倾尽韶华、白衣执甲、

温暖有光

用生命护佑生命、

用心灵温暖心灵的医师!

近日,由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开展的第九届“首都十大健康卫士”评选揭晓,共有10人荣获“首都十大健康卫士”称号,20人荣获“首都十大健康卫士”提名奖。其中,我校3人入选“首都十大健康卫士”,7人获得“首都十大健康卫士”提名奖。让我们一同领略他们的医者仁心与风采。

我校“首都十大健康卫士”获得者(按姓氏笔画排序)

马琳:做中国宝宝皮肤健康的守护天使

马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名誉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儿童皮肤科学会国际咨询委员会中国唯一委员,国际特应性皮炎学会中国唯一委员,中国民族卫生协会皮肤科学分会会长。据统计,我国15岁以下儿童占皮肤病患者总数1/3左右,但一般医生对小儿皮科了解较少。马琳率领全科室于2008年编辑出版国内第一部《儿童皮肤病彩色图谱》,被国内同行称为儿童皮肤病“百科全书”。时任国际皮肤病学会联盟主席大卫·路易教授评价此书:“没有哪个国家能出版如此经典的儿童皮肤科专业图谱!”面对众多“洋品牌”,马琳立志打造湿疹宝宝“中国品牌”护肤品。多年研究发现,新生儿胎脂具有皮肤屏障修复作用,马琳团队通过与北京工商大学合作,研制出仿生胎脂组方,系列护肤品成功转化上市。我国现代儿科医学奠基人诸福棠院士曾说:“爱孩子要如慈母。”从医30余年,马琳要求自己做到“胜慈母”,“我要比妈妈还有能力,孩子的健康快乐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张力伟:在“手术禁区”创造奇迹

张力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继承中国神经外科开拓者之一王忠诚院士的志向,扛起颅底脑干肿瘤研究的大旗,成为“手术禁区”的挑战者。找到他的患者,绝大多数都是因为病情复杂、手术难度大、风险高而走投无路的。“如果我不做,患者没有一点希望,我要用最大努力,为他们争取希望。”从医38载,年平均手术200多台,他不断向极高难度的手术发起挑战,不断创造医学奇迹。他带领团队向脑干胶质瘤这个世界性的难题发起冲击,坚持将临床上发现的问题进行转化研究,集成创新脑干胶质瘤精准手术治疗策略,获得国内外同行高度赞扬;牵头打造首个国家脑肿瘤登记平台,建立中国脑肿瘤最大的临床资源样本库,开展大规模临床队列研究;他研究发现的特异性PPM1D基因突变为脑干胶质瘤的后续治疗打开一扇窗,被誉为神经外科史上关于脑干胶质瘤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他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9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及省部级科技奖项9项,培养神经外科硕博研究生40余人。

陶勇:中国眼内液精准检测的拓荒者

陶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奖”获得者。响应“科研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号召,陶勇持续开发眼内液精准检测技术,相关内容首次写进眼科学教材,实现成果转化,覆盖全国24个省的七百余家医院,帮助逾八万位疑难眼病患者找到病因。“比寻找温暖更重要的,是把自己变成一盏灯火”。陶勇不幸遭暴力伤医事件,左手永久损伤。感念社会关爱,陶勇恢复门诊后提出“天下无盲”的职业理想,为年轻医生树立榜样。陶勇持续推进光盲计划,建立视障人群“防”“治”“助”公益体系:在白血病患者中进行AI眼底筛查,早诊眼部感染;联合公益基金会为贫困患者提供手术费援助;联合北京盲校发起光盲小书包、盲童小主播、光盲小志愿者等多个助学项目,帮助盲童融合教育及多元化成长。获评“十大华夏公益人物”和“凤凰网年度十大公益人物”。陶勇以医学科研为核心,一路践行“有温度的医学”,如光温暖,亦向光而行。

我校“首都十大健康卫士”

提名奖获得者

(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天龙:守护生命的底线,提高生命的上线

王天龙,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麻醉手术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作为中国老年麻醉的引领者,王天龙带领团队不断创新麻醉技术,勇闯麻醉禁区,以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为指导,探索出围术期综合管理措施,为患者术后康复按下“加速键”;他主编主译麻醉专著和教材10余部,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经费超过千万元,发表SCI论文百余篇,科室获国家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70余项;他创建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老年人麻醉学组、国家老年麻醉联盟,在全国建立48家老年人麻醉培训基地和209家联盟医院,共同打造中国老年麻醉巨轮;领衔发布老年麻醉相关指南及专家共识10余部,启动《老年麻醉与围术期管理病例云查房》项目;身为北京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启动京津冀麻醉医学云平台,推动京津冀麻醉医学协同发展。2023年,王天龙当选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带领科室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

尤红:肝病领域的破浪前行者

尤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的肝病学专家,多年来在慢性肝病、肝纤维化领域取得突出成绩,让众多饱受乙肝病痛困扰的患者和家庭看到希望。过去国内外医学界一致认为肝硬化不可逆转。尤红团队在三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连续支持下,围绕“乙肝肝硬化能否逆转、为什么能逆转、如何评价逆转”的关键科学问题展开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评价乙肝肝硬化逆转的病理新标准,不仅提高了肝硬化逆转识别率,还改变了必须两次肝穿才可评价逆转的临床实践,被国际誉为“北京标准”。她联合国内顶尖团队研发出世界首台多通道影像引导瞬时弹性成像设备,让2700万人次得到了肝脏疾病的精准诊断。2019年,尤红当选亚太肝病学会副秘书长兼执行委员;2022年,她主持的“逆转乙肝肝硬化最新诊疗体系研究”荣获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她牵头制定的2022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被世卫组织称赞为“为他国树立了标杆”。她也成为我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新生代肝病学专家之一。

石汉平:将营养进行到底

石汉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肿瘤营养与代谢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忧心于肿瘤患者的营养困境,石汉平率先启动了全国肿瘤患者营养状况调查,建成世界最大肿瘤营养数据库(>7万例),首次系统描绘我国肿瘤营养不良发病特征、找出关键痛点,并针对性创新营养一线治疗理念、五位一体营养诊疗体系及营养治疗指南,在全国28个省、255家医院验证、示范及推广应用,效果显著。创立我国第一个肿瘤营养学术组织,主编我国第一部《肿瘤营养学》专著,推动《临床营养学》首次成为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率先倡议并试点建设“无饿医院”,创办《PrecisionNutrition》等4本期刊。奠定了我国肿瘤营养的国际领先地位。石汉平创立了我国肿瘤营养学科,推动了我国临床营养和肿瘤治疗的进步。2021、2022连续两年被美国Healsan咨询评选为全球营养学领域最活跃学者,列第二位。获第十二届健康中国十大人物荣誉称号。得到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国务院原副总理孙春兰批示“要重视对患者的营养治疗”。杨征:守护未来始于足下杨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小儿骨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儿外分会小儿骨科学组副组长。25年来,杨征带领团队在儿童骨折救治、髋脱位筛查、马蹄足畸形诊治等领域不断创新发展。2006年,杨征带领团队开设“马蹄内翻足专病门诊”,并逐步拓展到儿童足踝疾病全领域,17年来已惠及数万患儿,他用过硬的技术和爱心、耐心,让家长放心,让患儿重获健康。杨征剖析小儿骨科技术局限性,创新学科发展,在大量智能骨科手术机器人应用的经验基础上,提出机器人辅助儿童骨桥切除骨骺开放研究计划,获得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立项支持,在该领域走在全国前列。目前,联合清华大学开展“磁力驱动置入式肢体延长髓内针的设计与研发”项目,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填补国内技术空白。作为第一作者,牵头发表两部国家级指南,促使我国儿童运动损伤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新兴学科。杨征带领团队用心血和汗水浇筑小儿骨科研究之路,为中国儿童健康保驾护航。

李宏军:被誉为“鹰眼”的影像学专家

李宏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放射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连续三届担任中华放射学分会传染病放射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致力于传染病放射诊断学的临床实践和研究30余年。李宏军有着鹰一般锐利的双眼,能从复杂的影像中揪出病因,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开展影像与病理解剖的对照研究,建立了5000多例艾滋病纵向队列样本数据库,研制了世界仅有的一套资料完整的艾滋病尸体三维断层标本,获国家发明专利。主编《实用艾滋病影像学》等51部专著全球发行,向世界发出了传染病影像医学的最强音。新冠疫情暴发,李宏军牵头制定了《新冠肺炎影像诊断标准》,写入国家卫健委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与全球81个国家5300余位专家分享,使影像诊断正确率提升至97.3%,为全球新冠疫情精准防控做出了中国贡献。李宏军将《传染病放射诊断学》写入我国医学类高校教材,被国家卫健委授予首个“传染病影像诊断技术”传承人。

李海洋:让心脏危重症患者绝处逢生

李海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冠心病外科中心一病区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作为一名优秀的“75后”医生,从医20年来,他以冠心病和主动脉疾病为主攻专业方向,积极开展大血管复合手术、“一站式”复合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冠状动脉搭桥与颈动脉支架联合的“心脑同治”手术以及“小切口”冠状动脉搭桥术,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这些年,由李海洋个人主刀并参与的各类心脏外科手术数量高达5000余例,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保持着平均每天4到5台的手术量,从冠脉搭桥、主动脉手术到瓣膜置换手术,涵盖了成人心外科几乎所有手术类型,其中不少是高难度手术,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面对手术死亡率高达50%的急性心梗合并机械并发症患者,他作为外科核心组建了北京安贞医院心源性休克抢救团队,以永不放弃的医者信念,勇攀医学“险峰”,用三寸薄刀与死神在心尖上对战。仅今年一年,他已连续主刀心血管手术近1000台且无一例死亡。

葛彩英:百姓身边的“最美家医”

葛彩英,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门诊主任,主任医师,全科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人才。她扎根社区二十七载,与团队积极探索构建出“智慧家医”模式,被推广到全市。针对居民健康服务需求,她带领团队陆续开设“慢阻肺门诊”“蛋白尿门诊”“双心门诊”,以导师制模式带动学科发展和亚专长人才的培养,打造“最美家医”队伍。作为健康守门人,她成功院前抢救近200名危急重患者,为百余名患者早期识别出抑郁、焦虑症状并及时转诊,与她签订“家庭医生”服务协议的“粉丝”超过1200人。作为全科医学带头人,她注重医、教、研协同发展,主持局级课题9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多篇。以打造高水平、有温度、肯担责、留得住的家庭医生队伍为己任,依托叙事医学教学法创新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模式,通过对口支援项目将全科医学理念和技术输送到中西部地区。曾荣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吴阶平全科医师奖。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大力弘扬崇高职业精神,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自2023年8月以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在首都地区组织开展了第九届“首都十大健康卫士”推选宣传活动。第九届“首都十大健康卫士”及提名奖获得者,既有德高望重的医学大家,也有年富力强的学科带头人;既有临床一线的白衣战士,也有社区卫生、公共卫生战线的前沿哨兵。他们是首都卫生健康工作者的优秀代表,用实际行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诠释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

来源:《健康北京》公众号

统稿:姜俊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