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首都医科大学 - 《首医》

4000米高原书写“强国有我”答卷!
——我校师生赴青海玉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2024-09-14     浏览(38)    

从首都北京到青海玉树

从华北平原到青藏高原行走高原

秘境深处首医师生

调研各级医疗机构

义诊当地藏族同胞

宣教脑卒中防治知识

纵深推进“国家百万减残工程”

书写“强国有我”的时代答卷

蔚蓝的天空与高耸的雪山交相辉映,在壮美的高原上,一场关乎生命健康、跨越海拔的爱心行动正悄然展开……这里,是大自然的净土,也是高原脑卒中防治战的前沿阵地。“扎西德勒!”村医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村民们为实践团成员献上哈达,这是藏族同胞对尊贵客人的最高礼遇,“非常感谢你们,愿这条洁白的哈达为你们带去吉祥与安康。一定要常来啊!”

今年暑期,我校“首护高原心脑,助力百万减残工程”实践团师生一行12人,跨越近3000公里,克服海拔4000米的高原气候条件,来到北京对口支援地青海省玉树市开展社会实践。实践团充分发挥医学专业优势,以“国家百万减残工程”为抓手,聚焦高原地区脑卒中防治的重难点,先后深入青海省玉树市3村1镇。

深入高原践使命,绘就脑卒中防治建设新图景

实践团实地考察调研了玉树市具有代表性的市人民医院(卒中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聚焦高原地区脑卒中防治的现状和挑战,围绕藏医特色诊疗应用与发展、医共体建设、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训与进修,以及在卒中防治和诊疗等主题,与当地医护人员展开了深入研讨和交流。

▲实践团在玉树市甘达村卫生室合影

在甘达村和禅古村卫生室,实践团重点了解了玉树市各乡镇“两病”(高血压和糖尿病)重点人群定期健康监测和记录的信息系统、乡村医生签约和远程医疗的发展情况,聚焦当地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较高和关节疾病多发的特点,为当地基层卫生健康事业建言献策。在隆宝镇卫生院和上拉秀乡卫生院,实践团深入了解乡镇基本公共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探究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团队建设以及与上级医院人才培养的合作情况。

▲实践团深入青海省人民医院、各乡镇卫生院开展调研

“藏医”是高原人民的智慧结晶,是高原地区卫生健康格局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走访调研中,实践团成员多次观摩藏医药特色和传统疗法在脑卒中防治、诊疗和康复中的应用,也激发了队员们对传统民族医学与现代医学融合发展的深入思考。

“在基层调研中,我们发现每个乡镇卫生院都有一个平板电脑,登录系统后可查询每位居民的健康档案,医务人员可以据此进行慢性病管理,其信息化建设程度令我惊讶,这也正是‘互联网+医疗’在雪域高原实实在在的体现。”实践团成员、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23级神经病学博士研究生黄远翔感叹道。

深入基层守健康,义诊宣教汇仁心

踏上苍茫辽阔的青藏高原,每位团队成员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空气稀薄、气温骤变、语言不通……实践团克服重重困难,背着氧气罐、穿上厚外套、联系当地会汉藏双语的志愿者,翻山越岭、走村入镇。

实践团在玉树当地医护人员的大力支持下,克服语言沟通难题,设计“定制版”藏汉双语健康宣传折页、控盐控糖文创产品等。实践团为村民们监测健康指标,细致听诊询问,耐心解答相关健康问题,用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提出相关用药及防治意见。同时开展脑卒中防治问卷调查和健康宣教活动。义诊吸引了200余人次群众参加,形成调研数据库信息百余份,助力“国家百万减残工程”建设。

▲实践团开展义诊、健康宣教

实践团成员、宣武医院2024级神经病学博士研究生张琪涵表示:“在义诊中,我发现许多群众对脑卒中的认识和防治措施了解甚少或存在知识误区,导致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不佳。我们随即转变宣教形式,将卒中防治的要点融合进问诊过程中,让藏族同胞们更准确地理解和接受。希望我们能够为打通百万减残工程的‘最后一公里’多贡献一份力量。”

在上拉秀乡卫生院开展义诊服务时,正值附近的小学放学。实践团成员、护理学院2022级助产学本科生王童司曼便将医院走廊迅速转化为科普课堂,为闻讯赶来的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脑卒中科普讲座。通过互动体验、快问快答等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小朋友们掌握“中风120”快速识别口诀等技巧。一位在现场多次参与抢答的小朋友在活动结束后拉着团队成员的衣角说:“姐姐,我一定好好学习,长大后服务家乡、服务社会!”

跋涉入户历艰辛,交流调研知民需

实践过程中,实践团成员跋涉草原、走村入户,克服高原反应,解答居民健康方面的疑惑;在身患重病的村民家里了解病情,与当地医生共同探讨患者健康状况;在牧民帐篷里,调研卒中危险因素或预后康复情况,提供健康指导。

实践团核心骨干、护理学院2022级助产学本科生杨博涵深有感触地说:“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老人们对脑卒中的认识水平很低,健康意识非常欠缺,只有当身体特别不适时才考虑去医院,‘小病拖、大病扛’的现象比较普遍,要实现村民健康观念的转变,我们任重道远。”

传承红色基因,感悟玉树精神

玉树红色精神,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在玉树隆宝江南县红色教育基地,团队成员学习了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扎根玉树艰苦奋斗的故事。团队成员、基础医学院2022级眼视光医学本科生尚岳洋表示:“作为首医学子,我们跨越千里高原,深入玉树及周边乡镇,运用医学知识为藏族同胞提供健康服务。这不仅是对我们专业能力的考验,更是对新时代‘青年何为’的生动践行。”

▲实践团参观玉树红色教育基地

在玉树州博物馆和玉树地震遗址纪念馆,团队成员深入了解了玉树地区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和社会发展历程,尤其是玉树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艰难过程。“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是民族团结的真实写照,唐卡艺术传承了丰富的藏族文化,藏医藏药守护了无数人的健康,这些都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力量。”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韩雪说。

作为全校唯一入选共青团中央“乡村振兴青春笃行”计划全国示范性团队,首都医科大学“首护高原心脑,助力百万减残工程”暑期社会实践团还特别邀请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吉训明院士担任指导教师,为团队规划指导,夯实理论知识。

未来,实践团将持续聚焦高原地区常见病、多发病防治工作,积极投身百万减残工程实施,以实际行动诠释“服务国家、挺膺担当”的青春誓言,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校团委护理学院)

撰稿:杨博涵  王童司曼

编辑:姜俊吉

审核:周玲微  杨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