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提琴艺术与实践课的课堂上,小提琴声时而急促高亢、时而温婉和缓,层层叠叠的弦音相互交织,给人以美的视听享受。
这门课的授课老师王媛是艺术系小提琴专业讲师、旅美小提琴演奏家,是 2023 年度“市南英才”称号获得者,她还担任琴岛音乐家协会秘书长、市南区政协委员、青岛市少儿音乐舞蹈艺术促进会副会长等职务。
作为课堂上的严师,她兢兢业业帮助学生掌握演奏技巧,感受音乐之美;作为学生前行之路上的引领者,她将学生带进“思政小课堂”与“社 会大课堂”,在投身社会美育中“立大志、明大德”。
弦歌不辍:引领学生艺术之旅
“没想到这门课这么火,三十个名额眨眼间就被抢光了!”小提琴艺术与实践课助教、2023 级音乐表演专业学生高菁遥感叹道。
小提琴艺术与实践课是面向全校非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通识课。课堂上,学生们尽情感知音乐之美,开启艺术之旅,想象力与创造力得到充分激发。
高菁遥说:“选课的同学非常勤奋,上课前一直在练琴,下课后则围着老师求教,能感受到他们对小提琴的热爱。”
课程的“火爆”让王媛难掩欣喜之情,她感动于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热情投入,更加坚定了做好音乐通识教育的信心和决心。她精心设计了教师授课与学生分组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安排了四位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担任助教,每位助教对应一个小组展开一对多辅导,既让学生获得了更为个性化的指导,也为四位助教提供了一个系统学习和实践小提琴教学技巧的机会。
思政铸魂,音乐为媒。在教学中,王媛将音乐与思政元素结合,发挥其在传递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道德修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今年六月初,她和艺术系王云飞副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李鸽老师带领通识课和艺术系的学生,在青岛音乐厅呈现了一堂“弓弦上的中国故事”音乐思政课。现场的学生和观众在激扬的旋律中重温曾经的峥嵘岁月,在弦乐声中感受震撼人心的中华精神。
来自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申曈,是一名通识课的学生,也是其中的一名演奏者,他说:“王老师创新性地将课堂搬到校园外,移到音乐厅,让我们有机会参与一场音乐会的演出。在排练和演出的过程中,我不仅学习了音乐技巧和表演技能,还了解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加深了对曲目的理解,这对于我个人美育水平的提升有很好的帮助。”
丰富的演出经验练就了王媛稳健的台风,也让她格外重视演出实践对音乐学习的重要性,她说:“让学生亲身参与小提琴演出,不仅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还能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琴韵与城:探寻音乐的 N 种可能
一部完美的交响乐杰作离不开所有乐器的和谐配合和每个声部的共同演绎,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职业发展,也离不开学校教学与社会美育的相辅相成。课堂之外,王媛积极参与各类公益性演出活动,助力青岛艺术城市建设。
王媛积极探索将音乐教学融入历史人文建筑空间,把排练厅和演出舞台搬到特色历史街区的庭院,带领学生们参加了“庭院艺术节”“游世界最美海湾”“青青之岛,爱乐之城”小提琴快闪活动等各大赛事活动,使音乐与历史街区和建筑彼此赋能,促进城市整体艺术氛围的提升。
今年,以迎接建校一百周年为契机,她带领学生探索美育教学社会实践改革,教演互促,经常性开展校外公益演出。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市南区栈桥景区、市南区小青岛景区等地都留下了学生们热情演奏的身影。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媒体这样报道:“学生从美育课堂的被动接受者、聆听者,转为实践者、传播者,不仅展现出青年学生的自信和风采,也将教学成果回馈社会,让更多人接受到艺术的熏陶。”
此外,王媛积极推动小提琴艺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用音乐讲述中国故事。2023年 7 月,王媛携手四川音乐学院竹笛教授石磊登陆央视《风华国乐》栏目,通过中西和鸣的跨界艺术形式,深情演绎了一曲《醉里游》。她希望为学生树立榜样,引导他们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之路上有更多尝试与创新,成为用音乐传递中国情感、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文化独特魅力的实践者。
“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在很早的时候就与音乐结缘,并一路走到了现在,希望我的学生走得更远,我很愿意成为他们前行路上的助力者,陪他们一路奔跑、前行。”弦歌不辍,王媛仍在探寻着音乐的各种可能。(学生记者 / 王凤鸣 卢荟)
王媛(中)在“弓弦上的中国故事”音乐思政课现场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