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大港石油报 - 大港石油报

背着行囊去找油

2024-09-13     浏览(58)     (0)

王志铭,男,汉族,1946年11月出生,天津河北区人。1964年10月参加工作,198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大港油田钻井指挥部32147队钻工,钻井一公司5003队副队长、队长,钻井工程公司固井经营办公室主任、服务队队长、三中队指导员、退休办主任等职务。

 

1964年,河北勘探指挥部出于勘探找油需要,在天津招收了一批初中以上学历的学徒工。我刚好初中毕业,个子高,身体又壮,第一个被招工办录取,成为会战“先头部队”32147钻井队的学徒工。

第一次来大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上古林,当时还是一个小渔村。村附近有码头,不少钻井设备通过码头运往港内地区,村前还有一条坑洼的土路通向歧口。从上古林往炼油厂方向,还是一片汪洋,指挥部在千米桥到二道沟的沿海地区修筑了一道堤坝,阻止海水入港,方便勘探找油。堤坝里的海水持续蒸发,留下了一片亮晶晶、白花花的结晶盐,在阳光下格外耀眼。这片“海水退去”的盐碱滩上,支起了大大小小的帐篷,矗立着零星的钻塔,争分夺秒地进行钻探找油施工。

32147钻井队属于勘探指挥部一处,驻地在沧州开关厂。由于房少人多,领导和机关人员大多挤在临时搭建的200多平方米的棚子里,用作办公室兼宿舍。开钻以后,井队在哪里,领导驻井跟班到哪里,现场指挥作业,现场解决生产问题,与工人一起劳动,一门心思地打井找油。作为学徒工的我们,对石油行业、钻井作业等一无所知,队里为我们每人指派了一名从西北、大庆等油田过来的师傅,手把手地教授操作流程和作业技术,业余时间组织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关心我们的成长成才,竭尽所能地帮助解决各种困难。

会战初期,工具设备简陋、吊装运输车辆稀缺、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石油工人自力更生,自制各种辅助工具,“人拉肩扛”把设备搬运到现场,在泥水里开挖井口槽,用撬杠把柴油机安到底座··· ···保证开钻作业。野外钻井作业,吃住都在井上,井队食堂供应窝窝头、大白菜、土豆、萝卜等,下班后挤在10人一间的帐篷里休息。两年的学徒工期间,每个月有18.5元工资和15元野外津贴,共计33.5元。每到发工资时,先给父母邮去10元补贴家用,剩下的用作日常开销。学徒时正年轻、长身体,饭量大,加上每天的高强度体力劳动,饭票经常不够用吃不饱饭,老师傅就将自己的饭票匀给我们一些。记得自己最多时一顿吃了6个馒头加一盆馄饨,饭量惊人。

大港油田紧邻渤海湾,夏天蚊子多、冬天气温低,四季风沙大。夏末秋初之际,铺天盖地的蚊子轮番袭来,脸、脖子、手腕、脚踝等所有裸露部位,布满了蚊子叮咬的鼓包;工服捂着的地方,则是整片整片的痱子。冬天海风刺骨,钻井泥浆从管柱顶端涌出,劈头盖脸地砸下来,浇透了道道服,结出了大大小小“冰柱”,只能等到倒班休息时,再到锅炉旁烘干。野外钻井工人每人每年有12天探亲假,大伙儿多来自天南海北,回家路途遥远,交通又不便利,匆匆忙忙回家见上一面,又得告别妻儿老小赶回井队。遇到会战等生产任务紧张时人员紧缺,一年也难得回家一趟,夫妻长期两地分居,印证了“有女不嫁石油郎,一年四季守空房,有朝一日回家转,带回一包油衣裳”的顺口溜。

1964年底,勘探指挥部发出了“上山、下海、战平原”的号召,一部分人去四川威远找天然气,一部分人去塘沽海洋指挥部,剩下的人留守华北平原继续寻找油气资源。我们则按照组织安排,打起背包行囊,带着设备工具,去北京通县(现北京通州区)打井,奋战两年,没有油气发现。1966年,我们回到大港油田,接手了当时唯一一台从苏联进口的深井钻井设备,队号也由32147钻井队更名为5003钻井队。

1969年8月,按照“大港底下有大港”“大港油田深层部位有高油、高气井”的理论认识,我们开始了“承担着深层找油希望”的新港57井的钻井作业。由于技术基础薄弱、地层原始压力高、深井部位井温高及防护措施不到位等原因,新港57井在钻遇储层后出现井喷险情。“呼啸”的天然气裹挟着泥浆冲天而起,钻台上全是泥浆,工人变成了“泥人”。指挥部紧急从天津市拉来重晶石磨成粉,干部员工排成一字长队,把重晶石粉从车上接卸到井场,与泥浆混合后泵注到井内压井,制止了井喷。1971年9月,新港57井钻进至井深5127米处完井,创造了当时国内的深井钻探纪录。

受地理和自然环境影响,大港油田地处盐碱荒滩,汛期容易积水,井场和上井道路泥泞不堪,通行条件极差。遇到雨季施工,车辆碾压加速了道路翻浆恶化,大型设备靠拖拉机拽着爬犁拖着走,小型工具设备由人工蹚着泥水抬着走,十分辛苦。1976年在千米桥附近打井时,降雨导致道路阻塞,拉运工具设备、生活物资的拖拉机进不来,我们全队出动,到几公里外的路边接卸、搬运工具物资,4个人一组倒换着往井场抬。没有饮用水,就舀帐篷上积存的雨水做饭,许多人闹肚子,最严重的一位同事在深夜得了急性肠炎,在床上、地上疼得打滚。我们用发报机向队里和医院求助,120急救车陷到几公里外的泥坑里“无法动弹”,队里组织8个小伙子,冒着大雨、踩着泥水,轮换着抬了40多分钟,将生病同事送上救护车,保证了生命安全。

80年代初,油田指挥部组织南部油田勘探会战,部署井位多,参战队伍多,各级领导给予高度重视。我们跟着转战南部油田,与众多钻井队同台竞技。传统钻井作业模式,钻完井后需要将钻井设备拆卸、打包,运输到下个井位组装,“一拆一装”需要六七天时间。为了缩短打井周期、多抢进尺、提高效益,我们选取井距200米左右、场地平整的现场,利用20多台拖拉机、十几台吊车对钻机和井架进行整拖搬家,省去了耗时较多的“拆卸、搬运、安装”作业工序。整拖作业前,用钢丝绳对井架、钻机进行加固,领导统一协调指挥、岗位员工全力协作,仅用2个多小时,就将钻机整体、安全、平稳地拖至新井位。紧接着,一线工人迅速组织设备就位、连接、安装、调试··· ···二线服务队安排人员拉线、接电、焊接··· ···各项工作落到人头,各个环节紧紧相扣,24小时内完成开钻、下表层套管、固井、第二次开钻等5道工序施工,创造了钻井作业的新纪录。

回忆当年,万千石油人响应国家勘探找油的号召,背起行囊上高山、下浅海、战平原,风餐露宿,四海为家,在华夏大地取得了累累战果,保障了国家能源供应需求。希望新一代石油人赓续石油精神,牢记嘱托,继续奋斗,用智慧和汗水奏响勘探找油新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