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中医药大学 - 《山东中医药大学报》

豨莶草传奇(一)张咏石碑得良方,亲验献方又献药

作者:丁兆平    
2024-09-11     浏览(94)     (3)

本文介绍了张咏肃贪的名臣事迹,他在治理蜀地时推行文教,促进蜀地与中原地区的交流融合,并从修缮道观掘得小石碑上学习养生导引术与草药方,制作豨莶丸,向皇帝献方又献药。

反腐倡廉,献方献药,这样的事古今有之。但二者集中于一人之身,能够流传后世被宣讲不辍者,还是较为少见的。宋代有一位肃贪的名臣,声名显赫,他曾在历史上的献方献药中留下过美名。

张咏(946—1015年),字复之,号乖崖,濮州鄄城(今属菏泽)人。他是北宋太宗、真宗两朝的名臣。他的政绩尤以治蜀著称,在川渝之地极负盛名。他的文集被命名为《张乖崖集》。张咏去世后谥号忠定,《宋史》中有《张咏传》。

“水滴石穿蜀终治,绳锯木断荡奸邪。”说张咏是肃贪的名臣,最为人熟知的,自然还是发生在他身上的关于“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故事。

公元964年北宋灭蜀后,蜀地虽已归宋管理,却陷入了反叛与镇压的长期动乱中。张咏生于五代末期,三十多岁时他考中进士,得任鄂州崇阳(今湖北咸宁崇阳县)知县,时在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正是在崇阳知县任职期间,有一个小吏偷了府库一枚铜钱,张咏把他抓捕归案。小吏十分嚣张地说:我只偷了一文钱,你有本事还能打死我不成?想不到新官张大人正气凛然地对他说:“你一天偷一文钱,一千天就是一千文。如此一来,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小错不纠成大错,小罪累积必大罪。今天我就要治你以后的罪。”说罢提剑斩首了小吏。

“绳锯木断”和“水滴石穿”这两个成语因此广为传世。迄今,当地人纪念张咏的乖崖亭还立在崇阳县大集广场上,该亭正是以其号为名。

张咏如此整肃,实为防微杜渐。果真如此面对,世界上还有谁会不知道“小处不可随便”的大道理呢。

张咏入蜀初治益州是在宋太宗朝。淳化五年(994年)九月,张咏出任益州知州,恩威并施,平乱治蜀。几年后因父亲去世而离官,但丧期未满又继续被朝廷重用。

咸平初年(998年)宋真宗即位后,张咏升任御史中丞,次年夏以工部侍郎身份出任杭州知州,后转任永兴军知府。在宋真宗朝,他官至工部尚书与礼部尚书。

蜀地难治,叛乱频现。咸平五年(1002年)真宗皇帝令张咏再任益州。北宋学者刘敞如此记载张咏到达益州后所见到的贫乱景致:

“巴蜀再叛,百姓凋敝,盗贼满野,时尚书受命治之。单车到府,城无居民,库无金帛,仓无见粟,而群孽在外。”

张咏二次入蜀,先是着手对百姓的治理,然后又推行文教,促进蜀地与中原地区的交流融合。他为人公允,治理蜀中功绩卓著,蜀中人民竟为他立生祠供奉。蜀人誉称的“前张后王”,正是张咏与后来继施仁政的王曙。

张咏在益州期间,更是从一件修膳道观的小事上,做出了流芳百世的献方献药之举,这令其事在医药典籍中专门载录,惠施于今。

张咏奔波操劳,施政为民,在西南之地,他因风湿侵染而患上了疾病。一件民间传方的事,使他本人学习实践并切身受益,他也施惠于周边,并最终让他做出了向皇帝献方又献药的大义之举,在中华医药史上也留下了非常闪光的一页。这就是他向宋真宗赵恒进呈的《进豨莶丸表》。

“臣所闻奏者,因换当州龙兴观元始天尊、三皇大帝殿基,掘得一小石碑。……”

当年,益州之地有一座道教的龙兴观,年久失修。修葺的过程中,就在挖掘大殿的基座时,竟然掘出了一通小石碑,上面有刻字,释读后内容很是有用,原来是养生导引术与一首草药方———“内说修养气术并草药方二件”。尤其是这草药方,张咏读来,岂不是正好能够应对困扰自己的病患嘛。于是———

“臣依方差人访问采觅。其草颇有其异,金棱银线,素茎紫荄,对节而生,蜀号为火杴草,茎叶颇同苍耳。不费登高历险,每常求少而获多,急采非难,广收甚易。倘勤久服,旋见神功。谁知至贱之中,乃有殊常之效!”

原来,这就是易寻觅、易采集的豨莶草,用这一味草药就能够修合为豨莶丸。此前并没有经历过,谁人又能保证它的治病疗效呢?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就是张咏本人,他来了个亲试亲验:

“微臣自吃至百服,眼目轻明。即至千服,髭须乌黑,筋力强健,其效多端。”

他身边也有人患病,此药可用,就亲加施药:一位是衙门的差役罗守一,曾中风堕马,失音不语,给服了十服药,“其病立痊”;另一位是七十岁的和尚智严,忽然患了偏风,口眼?斜,时时吐涎,服了十服药也治愈了。于是张咏修合制备了豨莶丸一百剂,特别差遣手下职官向皇帝进表,献方又献药。

《进豨莶丸表》全文,文献中少见,宋人江少虞《事实类苑》卷五一收录了此表全文,其题则作“进火杴草方表”。此全文今可在《四库全书》本中见到。

“臣因听政之余,备阅古方之秘,尽医民瘥,遍及物情。”

———这样的状况是张咏对皇帝赵恒所陈述的。若不得见《进豨莶丸表》全文,怎知张咏可是完全符合纳入医林人物名录或辞典之中的。若再编写或补充《中医人物词典》与《中医人名辞典》,其中是不是也该有他的词条呢?

见到唐慎微载张咏《进豨莶丸表》的文献,会让人发现,原来将豨莶丸一药向皇帝献方的首创早在唐朝,那位主人公出身武夫,亦成名将名臣。故事进入下一回,正由此而引出一桩至今未解的悬案———

郭禹变回成汭,成汭变成了成讷,献药者何以被更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