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矿业大学 - 《中国矿业大学报》

又见北回归线

2024-06-30     浏览(52)     (0)

本文描述了作者参加研究生支教团两年后再次回到广西的经历,以及与孩子们共同奋斗的经历和回忆。作者对西部地区社会底色的探索、对青春理想的追求和对学术研究的热忱,以及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向往,是吸引作者不断奔赴的原因。

2024年6月24日清晨。我目送着孩子们四散到各个考场,心情出奇地平静。这是我带过的第一届学生。我兑现了两年前的承诺,和大家一起迎接中考。

距离第一次抵达北回归线已经过去了三年零两个月。那时候我不知道,广西百色这片热土可能将成为我一生的羁绊:2021年7月,我怀揣着青春理想,一头扎进了祖国西南的十万大山里,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第二中学,开始自己的研究生支教。

第一次站上讲台,我问孩子们,“同学们,大家的理想是什么?”一个小男孩勇敢地站了起来:“老师,我的理想是进工厂拧螺丝,一个月能赚两千五百块!”大家都笑了。但他目光真挚地看着我的眼睛,不是在开玩笑。

知识和理想,给人以希望与力量。后来,我给孩子们讲述中国精神、中国故事与光辉历程,那是我作为一名中国青年最有底气、最具有幸福感的时候。

一年很快就结束了。最后一节课上,我问出了同样的问题:“同学们,大家的理想是什么?”班长第一个举起手来:“老师,如果有可能,我真想能像你们一样,也去做一名支教老师!”

我知道这并不一定会成真,但依旧很感动。我又一次想起了那个曾经追随着支教老师的脚步,一路从山西石家田考进矿大校园的孩子。也许有一天,我的孩子们也会接过接力棒,继续守护希望。于是,2023年夏天,我又一次回到八桂大地。在这北回归线的连绵群山中,我希望能用自己的青春书写出新的诗篇。

火热的青春,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从在大学校园里听思政课的青年学生,到踏上讲台讲中国历史的青年教师,角色的转换使我对理想信念的感知更加多维、感受更加丰富。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总书记的论断,在一次次感受历史、讲述历史、融入历史的实践中变得具象化、立体化。

今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当年,邓小平同志迈步踏上右江河畔,领导发动了百色起义,建立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最早的工农民主政权。我们所在的田东县,就是百色起义的策源地,百色起义的第一枪就在这里打响。这革命圣地的大街小巷,为我打开了深入思考社会问题的全新视角;两年的支教时光,给了我从微观处探寻西部地区社会底色的难得机会。

这些田野调查式的经历,启发、激励着我在求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以国家政策为指引、以实际需求为导向,推动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逐渐从一种教学行为,沉淀为我对青春理想的追求和对学术研究的热忱。

现在,我和孩子们,既是师生,更像“老友”。我曾陪大家庆祝过迈入中学生活后的第一个六一,也和大家一起过完初中时光里的最后一个六一。许愿的时候有几声清脆的“考上中国矿业大学”,分蛋糕的时候有一声认真的询问:“老师你觉得我能考上矿大吗?”我笑着拍拍他的肩膀,孩子们于是也跟着一起祝愿。这一帧帧共同奋斗过的青春剪影,将会成为我记忆中最亮眼、也最难忘的风景。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能有机会继续服务和见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时代发展贡献青春力量,是我再次参加研究生支教团的精神原动力。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也将成为我和孩子们共同的心之所向。

到底是什么吸引着我一次又一次奔赴?也许不需要过多的言语,那希望的田野上的每一张笑脸,都是答案。

(公共管理学院 王雅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