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6月22日,首届全国高校矿业类人才培养教育教学论坛2024暨全国高校智能采矿工程专业建设研讨会在我校图书馆报告厅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国法,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矿业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赵跃民,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刘峰,中国煤炭教育协会理事长李增全,中国矿业大学校长宋学锋,六盘水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周斯弼、副校长艾德春,湖南科技大学副校长王卫军,华北理工大学副校长张艳博,山西工程职业学院院长宋军,中国煤炭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大学教授于斌,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首席科学家范京道,北京龙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大学教授毛善君等领导和嘉宾出席开幕式,来自国内各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63家单位200余名专家参加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张吉雄主持。
宋学锋致欢迎辞。他表示,长期以来学校心怀“国之大者”,紧跟国家战略发展,发挥学科特色优势,加快采矿专业智能化升级部署,学校智能采矿专业建设稳步发展。面向未来,学校将发挥能源资源特色高校的学科优势,不断加强各方合作,推动构建未来智能采矿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行业发展和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刘峰提出,要凝聚行业共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共同推动煤矿智能化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质量发展;要加强人才培养,鼓励行业特色高校开展智能采矿工程学科建设,拓展产学研用人才的培养路线;要坚持创新驱动,将数字化、智能化与绿色化协同发展作为发展煤炭行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下转4版)
-----------------转版-----------------
(上接1版)赵跃民院士介绍了教育部矿业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成果。他对智能采矿工程专业建设提出四点建议,一是要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充实智能采矿工程专业的建设内涵;二是发挥地矿特色,广泛协同、相互借鉴、持续改进,形成智能采矿工程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共识;三是组建培养专业交叉型高水平师资队伍,打造“大融通”的教育思路;四是要数智赋能专业建设,坚持以行业需求为靶向、成果产出为导向,将“数字教育”“人工智能+”等新型教学手段引入人才培养过程。
李增全对中国煤炭教育协会在智能化开采、技术交流、人才培养及专业建设方面的工作进行了介绍,并对智能采矿人才培养及专业建设提出建议。
在主题报告环节,共邀请了 11位专家学者带来精彩的报告。王国法院士作题为“对智能采矿工程专业与教材建设的认识”的报告。现场学术氛围浓厚,与会代表展开热烈交流讨论。
报告会期间,举行了《全国高校矿业类人才培养云龙湖共识(草案)》研讨会,形成了《全国高校矿业类人才培养云龙湖共识》(简称《共识》)。
22日下午,举行了《共识》发布仪式。《共识》提出了五个方面内容,分别为:协同联建行业高校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完善矿业类人才培养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探索拔尖创新人才与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成立全国高校矿业类人才培养教育教学论坛;设置矿业类优秀教育教学成果系列奖励,旨在共同促进我国高校矿业类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共识》发布仪式后还举行了会旗交接仪式,我校副校长张吉雄教授将会旗移交至下一届会议承办单位代表东北大学顾晓薇教授手中。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还到学校校史馆、煤炭精细勘探与智能开发全国重点实验室、深地工程智能建造与健康运维全国重点实验室进行了现场考察。
(王静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