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农业大学 - 《中国农大校报》

坚守科技创新使命
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4-09-10     浏览(1076)     (0)

学校加快建设农业领域创新高地,加强科技自立自强,促进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建设。在玉米、小麦、公共卫生等农业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高水平研究成果,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上发挥“生力军”作用,并支撑服务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学校还着力强化新型高端智库建设,发布相关报告和政策研究报告。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

学校加快建设农业领域创新高地。实施种业科技创新十大行动,牵头编制生物种业国家实验室战略研究报告和实施方案、贯彻落实“大食物观”重大科技专项、“十四五”农业农村专项规划和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改革若干问题的建议等重要文件;启动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建设战略研究项目;主持中国工程科技未来20年发展战略农业工程研究报告、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部委各项行动布局。

在玉米、小麦、公共卫生等农业基础研究领域发挥“主力军”作用,发表《Cell》《Nature》《Science》高水平研究成果12篇,研制出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产品,打破了国际垄断。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上发挥“生力军”作用,在盐碱地综合治理、生物育种、绿色增产增效等领域产出一批自主可控的农业关键技术。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评选中,学校有7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实现三大奖大满贯。2011-2023年国家科学技术奖评选中,学校共获奖62项,位居全国高校第6名。

学校打造农业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的嘱托,聚焦打好黑土地保卫战,打造了适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保护性耕作模式“梨树模式”,有效解决东北黑土地退化问题,实现可增产5-20%,节约成本20%以上,水土流失减少80%以上。发起“新时代盐碱地综合利用科技行动”,自主研发的“重塑土壤结构高效脱盐”技术,提升粮食亩产30%-360%。培育研发出的抗虫转基因玉米ND207成为本土自主研发获得抗虫耐除草剂安全证书单位之一;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编辑底盘核酸酶Cas12i和Cas12j;联合培育“沃德188”快大型白羽肉鸡品种;推进低蛋白日粮的应用研究,创制生猪养殖全程低蛋白氨基酸平衡日粮技术体系,年节省大豆使用量1400万吨。

学校支撑服务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院士团队扎根甘肃省石羊河流域推广农业高效用水模式30年,年节水10亿多立方米。开展洱海科技大会战,实现示范区入湖污染减少10%以上,主要作物肥料减施,作物增值20%以上。牵头组织召开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科技支撑研讨会,组织编制《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科技创新建议书》,已纳入国家“十四五”科技项目部署范畴。全国重点实验室实现由“2+1”增至“5+4”的重大突破,位居高校前列。此外,获批建设教育部分子设计育种前沿科学中心,成为首个农业领域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获批农业农村部基因编辑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新增甘肃武威和河北曲周2个国家级野外观测研究站,新增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9个。

学校着力强化新型高端智库建设。成立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国家农业科技战略研究院,在联合国总部、高级别会议上发布《助力国际发展合作:南南合作评估框架的新探索》《消除绝对贫困:中国的实践》,连续3年发布《中国与全球食物政策报告》,推升农业领域软科学研究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报送政策研究报告200余篇,承担国家和政府委托研究任务13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