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江苏科技大学 - 《江苏科技大学报》

“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 学校深入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作者:张冬冬    
2024-09-05     浏览(43)     (0)

学校积极组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组建了多支实践队伍,深入基层参访宣讲、实地调研、志愿服务等方式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构建了“系统化”的体制机制,打造了多样化的实践内容,建设了专业化的指导队伍,营造了踊跃的实践氛围。此次活动让江科大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培养家国情怀。

学校积极组织开展 2024 年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共组建 1486 支暑期社会实践队伍,包括国家级重点团队 1 个、省级重点团队15个、江苏省“垃圾分类·青春助力”专项活动入围团队 1 个、江苏省“手绘乡村·青春行动”专项活动入围团队2个,涵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团、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等6类实践团队和“乡村振兴·青春笃行”计划等10个专项活动。通过深入基层参访宣讲、实地调研、志愿服务等方式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

构建“系统化”的体制机制

学校严格落实“按需设项、据项组团、双向受益”工作要求,选拔相关专业大学生组建团队。充分发挥协同优势,开展“团队实践”,坚持以社会实践课题为依托,推进以团队为主的社会实践组织模式,形成以宿舍、班级、社团、学生组织、党团支部为单位,围绕项目开展的专业交叉、年级交叉组团等多种形式的实践团队,实现教育对象的全员覆盖。通过学校组织和管理,制定详细实践计划和目标,依据各地需求和特点,设计切实可行的实践项目。通过团队化建设,学校深化与地方政府、企业及社区的合作,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和影响力,提升学校社会声誉,促进学科实际应用和研究成果的转化。

打造“多样化”的实践内容

学校组织大学生志愿者走进农村、走进企业、走进社区,积极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丝路”延安社会实践团赴延安开展红色研学活动,感受革命年代的峥嵘岁月;“妙笔兴乡”实践团赴镇江高新区蒋乔街道五洲山村,以墙为媒、以笔传情,聚焦乡村振兴成果,创作美丽生动的墙绘作品;“扬帆启航”暑期实习实训实践团赴济宁能源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等9个企业开展“暑期行”活动,深入了解新能源船舶建造、港航物流、大宗商品贸易等产业的发展现状,帮助大学生走近社会、拓展认知、提升能力;“助力米芾公园音乐嘉年华社会”实践团赴镇江市丹徒区米芾公园开展助力嘉年华社会实践,以舞蹈、音乐等丰富的艺术形式带来精彩的演出,展现出当代大学生饱满的精神风貌。

建设“专业化”的指导队伍

加强对实践团队专业指导,选派团干部、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等担任指导教师,鼓励专业教师担任指导教师,随队指导学生实践,提高学生调查研究能力。开展指导教师专项培训,把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作为业绩评价重要依据。推动校地共建,鼓励实践团队发挥专业优势,以“揭榜挂帅”等形式研究真问题、提出真办法。指导队伍坚持多层次实践模式,实现全员参与、全域覆盖。坚持“课程化”建设思路,探索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注重顶层设计,推进将社会实践与专业教学实践相结合,使学生通过专业实践认识生产、认识企业、认识社会。

营造“踊跃式”的实践氛围

确保实践团队明确社会实践的目标和意义,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问题,提供多样化实践项目,如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环保行动、文化交流等,通过广泛的项目选择,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特长。设置线上和线下的交流平台,用微信群、平台直播或专题讲座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建立定期的评估机制,组织进展汇报会或成果展示活动。通过分享实践成果、总结经验教训,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归属感,对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团队给予表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升实践活动的效果。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此次暑期社会实践让江科大青年学子的身影遍布华夏大地,让实践育人的种子种在了青年学子心里,让实践论文报告写在了祖国大地上。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学校将积极探索常态化、制度化的“实践育人”机制,加强活动开展与结果总结相结合的校园社会实践氛围。不断鼓励同学们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培养家国情怀,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张冬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