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骄阳似火,少年风华正茂。近日,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决赛落下帷幕,经过激烈角逐,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2021级本科生孟可馨荣获成长赛道国家级铜奖。孟可馨以《承体育之魂,传文心“遗”脉》为主题,讲述了自己与体育非遗的故事。她以聪明才智投入学术,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在奋斗与奉献中绽放少年绚丽光芒,在热爱与致知中谱写青春壮美赞歌。
厚积薄发 行稳致远
纵观孟可馨的成长脉络,体育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孟可馨成长在充满体育熏陶的环境中,家人的言传身教对她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她热爱上体育运动,这也为她日后接触和研究体育类非遗留下伏笔。早在“三下乡”期间,她在实地调研时就有幸采访到陈氏太极拳第12代传人、联合国青年陈氏太极拳形象大使陈炳。这次交流让她深入了解到陈炳坚守12年的申遗历程,也关注到陈氏太极拳
“会教但难传播”的困境。因此,她在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中选择了体育类非遗项目,为推动体育类非遗的传承与创新注入青春力量。
耀眼的成绩背后,是她攻坚克难的执着与坚持。面对竞赛、学习和实践的多重选择,孟可馨有过迷茫,但最终她坚定心中热爱,坚持参加比赛,挑战自己的极限。孟可馨直言一路晋级的不易与压力:“一路比下来最困扰我的就是缺乏新的想法,PPT改了几十遍,但我感觉无论怎么改都是原地踏步。”在老师的帮助下,她立足自身专业优势,将项目视角聚焦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成功找到了创新的突破点。孟可馨采用讲故事的方法阐述自己的经历,并在故事中添加具体可信的细节,使得内容更加真实。正是一以贯之的坚持和迎难而上的勇气,引领她向光而行,一往无前。
点滴之处 创新之源
回望大学生活,孟可馨勤学笃行、全面发展,不仅学业成绩优异,竞赛表现卓越,在科研创新领域也锐意进取。孟可馨坚信思考与积累的力量,她认为:“创新在于将生活中的点滴灵感相互融合,再深入探索。”在日常学习中,孟可馨善于从老师的教学内容中汲取养分,积极交流、深入挖掘,论文《融媒体时代电视媒体新闻短视频的创作》便是她受老师启发,针对融媒体环境下跨媒介传播特性的研究成果。
学习之余,孟可馨努力从生活中挖掘科研的灵感。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看到了关于中国传统色彩颜料的短视频,激发了她对色彩文化的研究兴趣。基于前期对体育运动的探索,孟可馨进一步将色彩文化与体育非遗相结合,挖掘色彩在体育赛事中的重要作用。此外,孟可馨还结合自己在国外论坛交流的经历,引入“多模态话语体系”的概念,使用多种媒介形式推广中华文化。这种跨文化的交流和创新的尝试不仅丰富了她的科研内容,也让她更加留心每一个细节,找寻新的可能性。孟可馨以学习和生活为源泉,将所学与所爱融入科研之中,于细微处积极发现和创新。
青春担当 无畏前行
除了在比赛和科研道路上的不断探索与创新,孟可馨还积极投身于学生工作和志愿服务,用实际行动践行“有一份热,发一份光”的信条。作为年级团支书,孟可馨时刻准备着为同学们服务,提供及时的帮助。无论是青年大学习的通知,还是入党入团材料的填写审核,她都认真负责,确保每一项工作的尽善尽美。此外,孟可馨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与同学们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想法,并及时作出反馈和改进。
在校园内,孟可馨是同学们信赖的伙伴,在社会实践中,她更是团队里出色的一员,时刻展现出无私的奉献精神。孟可馨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活动,从担任论坛的志愿者,再到主动报名“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志愿者,她总是冲锋在前,用实际行动书写着奉献的青春篇章。在河南“7·20”暴雨的严峻时刻,孟可馨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抗洪救灾的志愿者队伍。她亲手制作沙袋,与灾区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抵御洪水的侵袭。“当时街道上聚集了许多外地的车辆,它们纷纷驶来,为我们提供援助。从十几岁的青少年到四五十岁、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尽管我们素不相识,但都齐心协力,共同参与抗洪救灾的工作。”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孟可馨感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温暖和关怀,更体会到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力量,这让她更加坚定了志愿服务的理念。
青春奋进正当时,不负韶华争朝夕。习近平总书记曾勉励道:“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一步一个脚印,一点一滴积累,孟可馨以行动勾勒初心使命,让青春在创新奉献中绽放绚丽之花。她的步履从未停歇,在未来的日子里,孟可馨将继续不懈努力、坚定前行,以奋斗创造精彩人生,书写亮丽的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