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建筑大学 - 《山东建筑大学报》

师者,我的从教本色

作者:土木工程学院教授  魏焕卫    
2024-09-02     浏览(55)     (0)

本文讲述了一位岩土工程师的跌宕人生经历,他在教育事业中找到归宿,通过努力和坚持成为土木工程领域的专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他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品德意志行为,并努力践行知行合一和大道至简的思想。


我,一个经历了跌宕起伏的人生,最终在教育事业中找到自己归宿的岩土工程师,如今已是知天命的年纪。我的故事,就像一部描绘人生百味的电视剧,有欢笑,有泪水,更有无尽的努力和坚持。大学之前的生活就是学习,1992年的高考还是先填写志愿后考试的年代,那时的梦想就是做一个像居里夫人那样的大科学家,年少无知的我因为高考分数不理想被调剂到西安地质学院(现长安大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无网络无手机的年代,对专业不了解的我大学里面除了好好读书好像没有啥选择。1995年第一次自信满满地参加全国研究生考试竟然发生钢笔漏水沾满双手、紧张的把试卷弄得满是手印的“囧剧”,失败的结果就是服从国家分配开始了两年痛并快乐的建筑施工一线的生活,从此爱上一线再不想分开。每每谈到这段经历,我都告诉我的朋友和学生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上帝为你关上一道门,必然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体肤”这些看似的大道理,结合了我的亲身经历就让我的学生们增加了一份真实感。两年的艰苦一线奠定了我一生的专业基础,真的感谢那两年的工作经历和生活,收获的可能比付出的多。

对知识学习的渴望从未停歇,感谢两年的施工一线生活从当小技术员到小项目经理,让我学到很多。带着这些收获我考取了土木工程专业的最好的学府———同济大学的研究生,在这个充满学术氛围的花园式校园中读硕士、工作和读博士(2007年)前后度过近10年的美好时光。2003年非典引起我思乡之情,于是从上海调回到山东建筑大学开始了作为大学老师的职业人生。说起来比较“囧”,把大学老师作为人生目标之一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自己的酒量比较“菜”,一瓶啤酒就极限破坏的人怎敢在象牙塔外面混。后来好多人问我,老师您酒量那么差怎么还一直在土木工程一线。这时候我就有点不好意思又带点骄傲的告诉他们,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之所以在山东省内外具有那么高口碑的原因就是产学研做的好,不做赵括要做李云龙,把知识用于实践帮助企业和社会解决实际难题,把实践带到课堂帮助学生增长知识。曾经有学生问我,到底是“干一行爱一行”好还是“爱一行干一行”好呢?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回答就是如果你爸爸像王健林一样有钱,你可以“爱一行干一行”,否则只能“干一行爱一行”。其实360行行行出状元,只要努力去做都可以做的很好,为此我曾经给学生讲过一个比较“囧”的例子,如果你能把济南市的化粪池都承包了,处理粪便可以给小区收费用,同时把粪便晾干后可以作为肥料出售给菜农,双头挣钱效益翻翻。

记得2008年土木工程学院组织第一次讲课比赛,我以相声评书的口吻讲述一个小房地产商买地的故事,把《地基处理》中几个地基处理方法串联其中,然后以“要听其他方法,下回分解”结尾,话音未落,掌声雷动。快乐教学一直是我干一行爱一行的真实实践,每学期上课总在第一节课上用相机拍下学生的上课照片,然后打印出来,在每个头像上写上学生的名字。这样一学期下来,基本能够把大部分同学的人和名对起来。我的课想缺勤还是比较难,大部分学生还是乐在其中。一个学生建了千人级别QQ群取名叫“魏焕卫快乐教学工作室”,我很快乐,同学们也很快乐,已经成为一个在校同学学习交流、毕业学生工作交流的平台,每每过节“魏老师,节日快乐!”的信息霸屏好久,我也不能不赶紧在群里面发个大红包,不过比较“囧”的是每每都是秒光。我的沉浸式教学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课程剧”的主角,在《基础工程设计》“教学剧”中让学生作为那个在资金有限情况下需要筹备结婚(包括购买宅基地、盖婚房、婚礼等环节)的男青年,通过青年人在选择城市不同位置购置宅基地过程中的犹豫,把整门课程的知识点不断融入到剧情发展中,剧结束课程也结束。大家的笑声感染着我,提高课堂效果的同时也增加了对人生的些许思考。感谢这些我教过的孩子们,让我的快乐从未间断。

曾几何时,我对金庸先生的小说如痴如醉。回过头来忽然想起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的一句话“人生就是把珍珠串成线”,你的每一份付出都不会白费。在《土力学》课堂上给学生引用金庸小说中人物,剧中超一流高手都是手中无剑胜有剑,一枯枝可能比钢刀还锋利,都是因为这些高手都炼成了极高的内力,而土力学中的知识就是将来他们混迹土木“江湖”的秘籍功法,在一招一式一进一退中把土力学的知识化繁为简不断牢牢地融到学生们的脑中。这些高手付出了比常人多得多的努力和苦难,我告诉学生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土木工程师亦是同样。高手的内力都是无形于身心,拈手即来,土木工程界的高手亦是如此。

无论本科、硕士还是博士,能力的培养都是优于知识的培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土木工程类专业的特点就是就是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比较强,我把土木工程繁杂知识的学习总成了简单的三句话:力学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数学的语言去表达问题,经济的观点去解决问题。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传授知识的“教”和培养品德意志行为的“育”同样重要,对于学生个体来讲“育”甚至比“教”更重要,成“人”比成“材”更应该受到重视。在同济大学跟随恩师杨敏教授近10年,杨老师十余年来不止熏陶了我,已经从上到下感染了我。后来我经常把恩师给我讲的“熏陶”词语的来源讲给学生们听,古时候私塾先生都是抽旱烟的,长期跟着先生学习被其烟雾熏,相处久了不但挨了烟雾熏,也接受了先生的教育。不过杨老师看问题之高、之深非我等平庸之人所能及,但已潜移默化影响了我的做事之道、为人之道,杨老师之豁达,我亦开朗,杨老师之大气,我亦大方,杨老师之随和,我亦平和……,比较“囧”的是因我天资愚钝,无法领悟杨老师全部之精神,也许仅得一二。从学生的入学到毕业到工作偶聚,我都反复传播恩师的精神:做人做事第一不要抱怨,第二不要小气,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公平的,只要付出了努力必然会有收获;孤木不成林单丝不成线,一个人能力有限,只有不小气多与他人团结合作才能成事。也期望我的学生们在老师不厌其烦的吐沫星子的熏陶下能够领略一二,非常欣慰的是他们都不曾忘记我的教诲。

非常崇拜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和庄子的“大道至简”,曾经比较“囧”的给自己起了一个雅号“阳明庄周门徒”,但距离二位先生对徒弟的要求差了恐怕不止几光年的距离,但工作和生活中一直努力践行二位先生的思想。因为对教育和岩土工程的热爱,所以投入和坚持的无怨无悔。作为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的申请书撰写者和建设的主要负责人,看着这个专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国家一流,内心的喜悦和骄傲无以言表。因为热爱教学,认真的备课和讲课,做好每一页的PPT,《基础工程设计》从山东省创新教学大赛二等奖、山东省一流课程一路走到国家一流课程。作为地工173班的班主任,指导一名大二的学生真正自己成功撰写而非简单挂名的核心期刊论文,打破学校记录。因为热爱科研,2012年先后成功申请国家基金面上项目、山东省自然基金项目等,自筹经费创立了岩土工程物理模拟实验室。把知识投入实践服务于社会,为世界超深填土(100-400m厚)上风机建设难题提供解决方案,为包括巴基斯坦卡阿奇、山东海阳等多个核电厂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为孟加拉大型电厂的地基处理提供咨询,成立了地铁保护研究所团队为济南地铁建设和保护出谋划策。在第一次去巴基斯坦核电现场的几天里,深深的感觉到祖国的强大和安全稳定环境的重要,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从内心深处感谢为国家安全和繁荣作出贡献的党、军队和人民。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每个人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对社会的最大贡献,作为一名老师我深耕教学,用心浇筑学生,他们的成才和成功就是我工作的最大动力。我热爱教育事业,我追求和享受桃李满天下的美好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