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有太多的陷阱,就像手机上隔三差五出现的诈骗信息,如果以为天上会掉馅饼,你的钱包就是骗子的了。但也有的“陷阱”是个例外,不过是给你开一个善意的玩笑。
今年五一假期的一个晚上,我在国博城周边漫步,不经意间,发现一家店面的门楣上写有奇怪的招牌——“××区喝酒人才培训基地”。此时大门紧闭,门外有一小堆建筑垃圾。不知道这家单位是在装修等待开业呢,还是已经关闭歇业?会喝酒也是人才?真有培训喝酒人才的基地?我不免好奇,擦擦眼睛再细看,没错,这家门店招牌上确实是写的喝酒人才培训基地。既然招牌以某某区打头,想来也是一家正规的区属机构。好奇、疑惑之余,我掏出手机对着这家门店按了几下。路灯不是很亮堂,店面偏暗,但招牌上的大字却很清晰。
过了几天,我在“晨报人文-故事副刊作者群”里,上传了一张“××区喝酒人才培训基地”的照片,让大家共享稀奇,引起了晨报廖总的关注。他问这张照片是不是假的,是不是合成的?看来见多识广的报社老总也不大相信真有喝酒人才培训机构。我回答照片是真的,是实地拍摄的。
第二天,我接到了晨报记者的电话,他先向我核实是不是真有这家培训基地。我只能说照片是实地拍摄的,招牌上是写明了的,应该是真有其地吧。他接着与我讨论喝酒人才的作用。我胡扯企业销售人员都是能喝酒的,至少得一斤以上酒量吧。君不见民谣说:半斤八两当漱口,一斤两斤手不抖。
喝酒培训基地,应该是切合企业公关需要吧。有需要就有市场,就有相应的公司或机构出现。喝酒人才在企业好像是大有可为的。我知道的一家企业的某女销售人员特别能喝酒,这位销售人员努力发挥自己的特长,加上该公司产品本身性价比就高,连续几年个人销售额都在1亿元以上。这位销售人员由于业绩突出,被公司提拔成了副总经理。
其实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公关一词火爆,能喝酒者,就被各企业当做了“人才”。那时社会上重视喝酒能力,地方电视台也顺应民意,举办过多次喝酒比赛。当然,在“商战”中,单位自己的质量信誉才是重中之重,销售手段只是辅佐。
晨报记者按我说的地点找了去,他兜兜转转没有找到,与我电话联系了几次。后来他没有再联系,不知是找到了,还是没找到。
又过了一个月,我又到那条路漫步,依然是夜晚八点过,于是特意留意那家店面。虽然店面的门还是关着的,但灯火灿灿,还有彩色光波流转,玻璃门上的标牌异常醒目。左边依然是“××区喝酒人才培训基地”竖列大字,而右边大门上方,赫然有“陷阱”两个方形大字在闪烁。这边门虽然紧闭,左边紧挨着却有两道大门洞开。门内是店堂,有几桌人在喝酒。
见我进来,有两个青年男子迎过来,问喝酒吗?请坐。我问,这里不是喝酒人才培训基地吗?两个青年说是呀!我再问,怎么是一家酒馆?两个青年人笑了,一人说,你没有注意门外的闪光大字,“陷阱”呀!
有个酒客抬头看了看我说,门外堂而皇之写明了是“陷阱”,你偏要进来。另一酒客打趣说,来多喝几次,自然就培训合格,成了喝酒人才。说罢,大家都哈哈笑了。
是的,写明了是陷阱,酒客硬是要往里钻,就是甘愿被“骗”。可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其实酒客也不是鱼,是心有灵犀一点通。这温柔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