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理工大学,有10名“追风者”。
他们从大海到高山,从草原到荒漠,“南征北战”,追寻着风的方向,推动着中国风电事业的飞速发展。
他们,就是风电叶片新技术产业化创新团队。
“有希望才坚持”
还是“坚持才有希望”?
2008年,还在攻读博士的张磊安跟随导师踏入风电行业,成为我国风电领域的第一批“下海人”。
那时,我国的风电行业刚刚起步,风电机组及其关键部件的设计制造及测试能力几乎为零。为解决技术难题,张磊安来到连云港,在厂房里一扎就是两年。由于国外技术的完全封锁,整个研发过程就像在黑夜中摸着石头过河。
“得叶片者得天下,这是风电行业的共识。叶片是风机中最难最复杂的部分,叶尖转速比高铁还快,它的测试至关重要。”张磊安说。从此,他一头扎进了叶片测试领域。为了不影响产品研制进度,他只能利用凌晨停工后的几个小时调试设备。深夜的车间,粉尘弥漫、蚊虫叮咬,可他的决心从未撼动。
张磊安到山东理工大学工作后组建了研究团队,继续奋进在风电行业。2017年,他接到江苏盐城中材叶片公司的海上叶片测试项目。之前团队的项目一直都在连云港,而盐城将是团队走向全国的起点,能否成功就在此一举。
当时团队人很少,张磊安就带着学生干;没有钱住不起宾馆,就在附近农村租房子住。每天晚上,拖着疲惫的身体从工厂走回去,都要经过很长一段漆黑的田间小路。这条仿佛看不到前方的路,让张磊安有些彷徨,这一步能否成功,好像看不到希望。
“冬天的盐城没有暖气,每晚躺在冰冷的床上,我总会对自己说,不是有希望才要坚持,而是坚持了才有希望。”每当回忆起那段艰辛的日子,张磊安总会感谢那个坚持的自己。
一个多月后,他们的坚持有了答案。项目取得圆满成功,风电叶片新技术产业化创新团队也打响了通往全国的第一炮!从此,国字号风电企业陆续慕名而来;从此,大江南北,有风的地方就有他们的身影;从此,每一个风电行业的里程碑上,都有他们的名字。第一支海上叶片、低风速叶片、玻碳混合材料叶片……这些里程碑式的叶片都是经过风电叶片新技术产业化创新团队的测试才投入挂机运行。
团队深耕风电领域十余年,已成为国内高校唯一具有风电叶片测试技术的团队,占据了我国风电叶片测试技术的制高点。团队构建了大型复合材料风电叶片“材料级-部件级-全尺寸级-挂机应用级”多层级测试评价体系,研制了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电叶片力学测试装备,2023年,获批建设风电叶片先进测试技术及装备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
“在实验室”还是“在荒郊野外”?
一双劳保鞋、一身工作服、一个安全帽、一个几十斤重的工具箱,这是团队成员的标配。
文永双、王景华、李建伟,是目前团队的横向课题“三剑客”,尤其是李建伟博士,每年都有300多天驻扎在荒郊野外。
从2012到2021年,团队成立的前10年,在校内没有一间实验室。滩涂、险峰、荒原、戈壁,有风的地方都是他们的实验室。
5月8日,河北张家口,风力6级。
正午时分的阳光火辣,随大风吹在身上仿佛能将所有的水分都带走。李建伟正全神贯注地操作着测试软件,对恶劣天气习以为常的他仿佛感觉不到热。131米风电叶片开始了最大挥舞方向测试,叶尖变形达到35米。看着巨大的叶片大幅摆动的壮观场面,李建伟紧张得手心冒汗、一阵眩晕。
这个项目他已经跟了大半年,从寒风刺骨到夏风灼烫,从-20℃到40℃,从支架安装、电气布线到程序调试、现场测试。终于,测试成功!李建伟悬着的心放了下来,竟有些虚脱了。131米!全球最长陆上风电叶片!又是一个里程碑!
与李建伟一样,团队成员都分布在全国各地,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着:
天津滨海,已经身经百战的张磊安,看着正在进行暴风极限测试的叶片,仍然紧张得浑身冒汗。叶片的测试中,经常会经历像爆炸一样的惊心动魄。
山东东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把文永双浇成了落汤鸡。在这里,方圆20公里内,没有任何可以避雨的建筑物。摸一把脸上的雨水,工作继续。
甘肃酒泉,春天的沙尘暴铺天盖地,王景华瞬间就变得灰头土脸。但这对于他来说实在不算什么,那年冬天-30℃的新疆更让他刻骨铭心,被冻伤的脚前几天还在发痒。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