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报》

聚焦一流,踔厉奋发,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2024-06-30     浏览(80)     (0)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以“育人为本、学术兴校、特色发展”为办学理念,加强人才培养,聚焦立德树人,推进一流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同时推进“三个融合”,营造创新实践教育的南航生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显著。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凝练形成了新时期“育人为本、学术兴校、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确定了“具有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国际视野、人文情怀的社会栋梁和工程英才”的人才培养目标。瞄准国家和行业需求,聚焦人才培养内涵建设,构建具有南航特色的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模式,全力打造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体系,持续提升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夯实政治站位,擘画高标准育人布局新蓝图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学校把人才培养作为核心任务统筹谋划,不断夯实人才培养和本科教育的核心地位。
  “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提出了1-4-5发展战略,明确着力培养一流创新人才的任务,实施注重质量的高水平英才培养工程。学校第十七次党代会提出“实施英才培育行动,在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上迈出更大步伐”。
  学校坚持在服务国家战略中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8年,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新时代‘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人才培养”全校教育思想大讨论,确定了新时代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2019年,发布《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行动计划》;2023年起,全面实施《本科教学提质创优计划》,统筹推进 “培根铸魂工程”“科教产教融合工程”“教育数字化工程”和“教育教学管理创新工程”。航空航天类专业跨学院大类招生于2019年开始,探索形成了跨学院“2+2”协同培养模式和灵活多样的分流机制。
  二、聚焦立德树人,推进一流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强化专业内涵建设。遵循“依托优势学科设专业、按照‘四新’要求建专业、深化‘三航’特色强专业”原则,依托一流学科建设一流品牌专业集群,37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主动布局建设新兴交叉类新专业。自2018年以来,增设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智能制造工程等13个新专业;为促进跨学科交叉融合、提高学生知识结构的复合性,2021年学校启动了“微专业”计划,建设了超轻结构设计与工程、绿色能源与低碳动力等22个微专业,拓宽了学生个性化发展通道。
  推进金课体系建设。以推进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为契机,统筹规划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培育与建设,有重点、分步骤实施通识核心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精品计划,形成以48门国家级一流课程为代表的精品课程“蓄水池”。持续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程群建设,立项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47门,深入探究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加大新型课程建设力度,重点打造“强国逐梦·大师引航”系列前沿课程27门,“强国逐梦·总师助航”产教融合课程13门,“空天艺海·大师引航”美育课程7门。新建青年教师微课程60门和项目式课程104门。
  推动高水平教材建设。学校加强教材建设顶层设计,围绕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有组织地开展前沿性、特色化、高规格教材建设,积极布局具有航空航天民航特色的新形态教材。2018年以来,出版飞行器设计、航天工程、民航运输“三航”系列特色教材、新形态教材、数字教材等超300本。加强7个教材研究基地建设,航空航天领域智能制造教材基地获批工信部“十四五”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由基地申报的“高端装备制造”团队入选教育部战略性新兴领域“十四五”高等教育教材体系建设团队。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学校研究制定了《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着力加强教学团队特别是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引导广大教师围绕课程资源建设、考评方式改革、教学反思与研究等方面积极开展交流研讨,形成追求卓越的教研文化。近年来,学校立项建设了高等数学、理论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等32支基础课程教学团队,进一步提升了基础课程建设水平,发挥了优秀教学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探索“智能+”时代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教育部文科类大学物理课程虚拟教研室”“江苏省工业工程虚拟教研室”获批国家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项目。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起点、实体化建设长空学院,统筹实施优势大类与拔尖人才协同培养的准书院制模式,构建以“润&致”为核心的学院文化体系,致力于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厚基础、宽口径的拔尖创新人才;建立多个具有南航特色的拔尖人才培养班,量身定制培养方案,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修读优质课程。以学生为中心,支持学生以志趣为指引自主成长,统筹推进完全学分制、必修课程柔性修读、转专业等关键环节改革;加大学生自主选专业、选课程、选老师力度;深化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实现学生意愿值选课、学分替代、转专业等业务流程全线上办理,教学管理服务更加便捷高效。
  三、推进“三个融合”,营造创新实践教育的南航生态推进“专创融合”,构建多层次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坚持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将创新创业实践、学术竞赛纳入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建立了“1+X”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以科研、科创项目为牵引,将学科前沿、创新实践融入教学全过程,建设项目式课程;依托各类实践教学平台,面向重要学科专业竞赛,以研促教、课赛融合,建设专创融合课程;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基本路径,将授课内容与行业技术前沿和工程实际经验对接,建设产教融合课程。
  推进“科教融合”,构建多样化的创新创业实践模式。依托高水平教学科研平台,嵌入式建设77个主题创新区,聚焦前沿主题,高水平教师领衔指导,组建学生创新团队,实施本研一体、迭代递进的创新实践。从近五年教师承担的省部级以上重点科研课题中遴选了600余个项目,建设了大学生主题创新、科研训练项目库,超过90%的院士、长江学者、杰青等“国字号”人才团队参与指导学生科创。实施本科生创新实践工程,以问题为牵引,以项目为载体,多层次、多模式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每年立项学生创新实践项目1300余项。在校生100%参与创新实践活动,“人人愿参与、人人可参与、人人能参与”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日益浓郁。
  推进“产教融合”,构建校企全方位协同育人机制。坚持深化与产业、行业企业合作,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整合各类专业创新实验室、主题创新区、创客空间、路演大厅等校内资源,与行业企业、地方政府共建了118个校外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先后与行业领军企业建立15个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校企共同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项目、合作指导毕业设计,派学生到企业实地进行实习实践,校企联合科技攻关,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5个平台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校企协同育人示范基地”。
  学校教育教学成效显著。获得“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学校”等众多荣誉。学校创新实践教育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学校在各类重要竞赛中屡屡折桂,累计4100余人次获得国家级以上竞赛奖项。在近六届“互联网+”大赛中获得国赛金奖35项,获奖总数稳居江苏省第一、全国高校前五;学校涌现出刘上、黄鸣阳、黄帅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双创典型,南航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得到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广泛报道,被《教育部简报》《工业和信息化部简报》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