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 《建筑通讯》

叶超越之根曳
——

—“摩天工厂”向上生长

作者:■文/王旭    
2024-08-15    

2022年,深圳市南山区深入贯彻落实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的“20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8大未来产业”战略部署,大力建设“总部研发+高端制造”10公里产业带,统筹做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在推动“工业上楼”方面先行先试。2022年5月,由中建二局承建的全国首个“工业上楼”示范项目———南山智造(红花岭基地)城市更新项目孕育而出。

星光下的“夜猫子”

凌晨一点,星辰正浓。塘朗山脚下正对高架桥的6#厂房旁,几缕暗色身影正在紧张作业,抢在黎明之前,完成震源影响的数据提取。他们正是由中建二局二公司红花岭项目和广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共同组建的减震降噪技术团队,因常在夜间作业,又被称为“星光下的‘夜猫子’”。

作为深圳市着力打造的“工业上楼”示范项目,红花岭项目不同于以往扁平式分布的常规厂房,它由5栋16层高端厂房组成,建成后将容纳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与健康、工业互联网和大数据等高端制造业企业,构建汇聚高端智力要素的产业集聚高地。此外,项目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位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周边及大沙河创新走廊沿线,紧邻留仙大道、沙河东路及南坪快速路,可充分延伸并放大南山西丽湖科教城、留仙洞总部基地西丽高铁站的区位资源价值。

然而,交通便利的背后,是来自四周环境不可逆的干扰。项目6#厂房拟作为高精电子生产基地,对环境振动和噪声有着严格要求,但纵横的地铁、奔涌的车流、高架的振动……这些日常可见的场景却成为高精生产的头号劲敌,影响着“高新精尖”产业落地扎根。如何最大程度解决环境干扰?这成为项目团队面临的巨大“拦路虎”。

为克服这一“动荡不安”难题,项目迅速成立了一个高端技术工作小组,由技术部林东钦、李健、樊鹏等技术人员与广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联合组成。在精心研究已有的各类隔震措施和设计方案后,工作小组发现,由于高层厂房地基条件复杂,隔震沟需要承受巨大的水平荷载,这些方案并不能完全符合需求。多重考虑下,工作小组决定重新勘测,有的放矢进行震源数据提取。

为了获取准确的周边震动环境数据,这群“夜猫子”开始了拿着手持仪器“上蹿下跳”的工作。一个月时间里,他们在夜色中“蛰伏”,在街角“等风”,在夜里“听雷”,悄然等待一辆辆奔驰急行的大型车辆,收集到精准无误的勘测数据。这些数据为技术团队提供了有力支撑,“夜猫子”们趁热打铁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探讨和实践,结合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带隔振沟的三维土层动力有限元模型,对不同尺寸和位置的隔震沟进行优化设计和模拟分析,得出了最佳隔震沟的尺寸和位置。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可成。正是这个“夜猫子”团队的连夜探索,保证了“高新精尖”产业不受周边高速、地铁、园区货运道路等交通运输的振动影响,为6#高端厂房的顺利封顶打下了坚实基础,更为高端制造业的落地生根缔造了一片“沃土”。

给工地装上"智慧芯"

现阶段,“工业上楼”以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医疗器械、新材料等产业为主,入驻企业的制造环节多具备轻设备、轻污染、轻振动等特征。随着工业4.0和深圳市入选全国首批智能建造试点城市,红花岭项目也在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其中,完善智慧工地系统建设的重任落在了项目总工吴辉辉肩上。

项目智慧工地建造并非一蹴而就,多方面问题都需要吴辉辉综合统筹。摆在他面前的“智慧工地系统”不仅要考虑智能设备、材料和系统如何进行集成管理,还需同步在现场施工中穿插智慧系统的安装配备。除此之外,如何能在保障施工安全的前提下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如何能在创新应用智慧工地系统的同时兼顾成本控制和可持续发展因素,也是项目需要思索的难题。面对高标准安装“智慧芯”和降本增效的双重考验,以吴辉辉为首的项目班子和技术骨干,经反复开会研讨,最终制定出一套务实为先的技术方案———以智慧工地建造的实际应用为出发点,以工程特点和项目需求为设计原则,为工地安装一套系统联动的“智慧芯”。

然而,纷繁复杂的“智慧工地系统”犹如一张密网,一个环节出现疏漏便可能导致“智慧芯”黯然失色,甚至引发重大安全事故。对此,吴辉辉提出划分不同模块进行针对性管理,并建立“智慧芯”安装指挥部,以便项目管理人员及时统筹推进。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红花岭6#厂房“向上生长”的同时,吴辉辉带领着指挥部的技术人员为项目施工“保驾护航”。其中,“安全管理系统”全方位配备安全帽佩戴识别、安全带佩戴识别、反光衣识别、工地工程车载人识别报警、工地施工现场电梯超载识别、工地执勤人员离岗识别、烟火识别等安全装备,对现场工人施工状态及施工环境进行实时监管。“自动喷淋控制系统”运用无线接收模块,接收扬尘系统发出的开关命令,自动开启和关闭喷淋设备。“用电监测系统”加装漏电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烟雾传感器、开关状态传感器等,识别漏电、过载、着火等风险。“塔吊监测系统”采用各传感器采集塔吊运行参数、无线设备集中采集并上传数据和后台设备综合计算处理……这些看着不起眼的设备如同忠诚的“暗卫”,驻扎在工地各个角落,将现场施工所需的“人、材、机”各环节高效统筹起来。

勇立潮头,未来可期。吴辉辉带领的技术团队,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卓越的团队协作意识,为工地高效安装上“智慧芯”。未来,他们还将迎接智能设备在现实操作过程中的监督管控、数据提取和信息存储等更多挑战,这支优秀团队将枕戈待旦、厉兵秣马,以更加坚定的步伐“建证”红花岭项目“向上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