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6月30日至7月1日,第二届数媒口语传播与新媒体主播人才培养国际学术会议在浙江杭州举行,来自中国、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家的近百位专家学者、业界精英、硕博士生参加会议。
在首届“新时代新媒介新语境:全媒体视域下口语传播的想象”学术会议成功举办的基础上,第二届数媒口语传播与新媒体主播人才培养国际学术会议再上新台阶,汇聚全球智慧,共同探讨全媒体视域下口语传播的新趋势、新挑战和新机遇。会议设置了主旨发言、分享会、圆桌论坛、主题分论坛等多个环节,涵盖了口语传播的理论研究、教学实践、技术应用等多个方面。与会者通过深入交流和思想碰撞,为口语传播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创新思路和实践路径。
此次会议由浙江传媒学院主办,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承办,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支持,浙江省青年网红研究中心、浙江传媒学院职业口语传播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协办,并得到《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未来传播》《视听理论与实践》的学术支持以及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城市之声的媒体支持。
开幕式上,我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主持行政工作)韦路教授致开幕辞。
韦路首先向各位专家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与感谢。他从口语传播的历史源流、形态特点、现实需求三个方面强调了口语传播研究的重要性,呼吁师生秉持开放态度,向着“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效”的智能时代口语传播目标前进。
随后,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周勇教授、浙江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吴飞教授、台湾世新大学口语传播暨社群媒体学系夏春祥教授、韩国国民大学文化交叉学科主任教授成东权、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现代语言与传播学院传播系主任Dr.JuliaWirzaMohdZawawi、我校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口语传播与数字媒体教学部主任朱永祥教授等国内外知名学者,围绕“智能传播时代口语传播的价值基础”“人工智能主播发展中的‘人—技’关系”等议题发表主旨演讲,充分分享他们的学术创见。
下午,会议转场至浙江广播电视集团萧山国际影视中心,举行“数媒口语传播与蔚蓝金声人才培养”分享会。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辑陈洁和我校副校长李文冰分别为活动致辞。
现场还举行了“蔚蓝金声&未来新主播”新媒体主播联合培养基地签约仪式,我校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党委书记戚鸿峰和浙江广播电视集团编委会委员、总编室主任何族强共同揭牌,这标志着我校与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在口语传播人才培养方面的深度合作迈出了新步伐。
分享会上,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教授柴璠、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蒋昌建、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巩晓亮以及第二届中国播音主持“金声奖”获得者、浙江电视台教科影视频道副总监王志强等人分别围绕生成式AI在播音主持教学中的应用、新媒体环境下主持人与受众的关系、新媒体主播人才培养范式的变革以及主播的坚守与探索等议题发表了主题演讲。
随后进行的两场圆桌论坛分别聚焦“主持人到新媒体大V的100条路径”和“新形势下主持人的转型与坚守”,腾讯集团市场公关部高级经理倪立晗、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董晨宇、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林小榆副教授、浙江传媒学院朱永祥教授与浙江广播电视集团音乐调频总监项勇、《浙江新闻联播》主播秦原、百万粉丝达人主持人袁逸和浙江广电文化达人楚河展开圆桌对话,围绕在新媒体环境下,主持人如何与受众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并成功转化为具有影响力的新媒体大V,新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的角色定位、技能提升、品牌塑造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7月1日,论坛进入分论坛环节,分为口语传播理论研究分论坛、口语传播人才培养分论坛和口语传播实践应用分论坛以及硕士生论坛四个部分,国内知名高校的学者以及业界代表围绕相关主题展开探讨。在口语传播理论研究分论坛,研究者对厘清口语传播研究范围、建构中国自主口语传播理论展开充分的探讨,并从时政播音、有声读物、电商主播等多个角度分享研究成果。
在口语传播人才培养分论坛,学界业界参会者从智能媒体时代的能力培养、产教融合、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等多个维度,探讨中国特色口语传播人才的培养模式。
口语传播实践应用分论坛则聚焦实践应用,嘉宾们分享了主持人与AI主播的竞合生态、省级卫视融媒体主播工作室创新实践、文化类节目的情感表达优化等话题,展现了口语传播在现实场景中的应用与创新。人工智能、AIGC应用、多屏融合、直播带货等前沿话题在这里得到充分讨论。
研究生学术论坛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硕士研究生,他们围绕数智时代的播音主持以及口语传播问题进行了探讨交流,展示了新一代传媒学子在学术研究中的卓越风采以及新媒体环境下口语传播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播音主持艺术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