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 《浙一院报》

哪里需要去哪里 浙一“芳”又有新任务

2024-07-08    

陈水芳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专家,他习惯做加法,担任多地援外医生、支援救灾和医疗对口支援工作。他以改革精神引领医院发展,打造感动式服务品牌,全心全意服务病人。他热情投入工作,对医院、员工、病人充满爱心。


到西非作援外医生,赴菲律宾援助救灾、担任对口支援青海海西州的医学专家……作为主任医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专家,陈水芳的事迹近年广为报道,曾获评中国好医生、浙江骄傲及青海榜样等众多荣誉称号。

这些年,他既像一枚螺丝钉,又像一块革命砖。一旦需要,既可以扎根一地,倾情投入;又可随机而动,哪里需要哪里搬。2022年11月,陈水芳结束对口支援青海工作后,被浙大一院任命为义乌市中心医院院长。2024年4月,再受组织委派,担任海宁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一职。

习惯加法,每天连轴转

“我既是浙大一院呼吸内科副主任,也是海宁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工作两头兼顾,需要协调科学安排。”陈水芳笑着说,杭州和海宁间的高铁和高速见证了他的往返。在浙大一院,他每周半天要在庆春院区坐诊,日常还有一些科室职能工作。海宁的工作是他当前的重心和重点,他要做好管理和发展规划等重要工作,同时也要身体力行参与专家门诊、多学科诊疗等工作。需要不断思考、交流、谋划。

长期以来,在工作上陈水芳是个习惯做加法的人。因为浙大一院工作需要,他近期又调整到了总部一期坐诊,尽管周一周五一些工作时间上有所冲突,但他总能奔跑着兼顾克服。同时,他还加入了嘉兴市名医工程,坚持每周海宁院区坐诊,又多了一件需要倾心付出的活。近年来,陈水芳总是自我加压,每天工作满满当当,一直坚持每周在中层职能干部群里晒工作日记,主动模范带头,自觉接受监督。他说,“对待工作,我不会躺平。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尽量挤挤。感谢信任,我以努力作为回报,把这些工作排列组合得更加优化。”

四字箴言,助医院提升

2022年11月,陈水芳结束了青海省海西州人民医院院长的援青工作之后,被组织任命为浙大一院义乌分院(义乌市中心医院)院长。1年4个月的时间,他不辱使命,亲力亲为,团结奋斗,助力义乌市中心医院从三乙医院升格为三甲医院。

干得热火朝天之余,组织上再度调整他的职务。这次,还是浙大一院的全托管单位,仍然是浙江县域经济重要县级市。不同的是,这次的职务担子似乎再重了一点,海宁,比起义乌,离杭州城东的家也更近了一些。

组织上的安排,应该说是基于海宁市人民医院的现状,需要陈水芳这样的走南闯北、久经考验的学者型医院管理者带来新的理念,以身作则,引领发展。

“海宁市人民医院基础良好,但面临的挑战也不小。要全面提升医院服务水平,需要克服和改变的不少,我想,为了使命,我必须心底无私、迎难而上、全力以赴。”陈水芳说,党建很重要,精气神很重要,服务很重要,文化很重要,先推行把病人及员工当亲人看待的感动式服务理念开始。

在履职上,他说,已经和海宁市人民医院班子充分沟通,以“变、爱、拼、廉”四字方针统领,促进医院提升和发展。

变,医院的制度、流程上,要以改革精神勇于求变。爱,爱病人、爱员工,多从老百姓角度审视问题,做好服务。拼,要勇于拼搏,撸起袖子加油干,凝心聚力。廉,这是底线,是公心所在,要发扬斗争精神强力完善医疗“三不腐”制度体系。

真情流露,抒大爱情怀“把病人当亲人,打造感动式服务品牌。”陈水芳表示,目前,海宁市人民医院已通过行政后勤一线人员改变服务意识、门急诊一线人员增强服务意识、查找堵点解决问题等举措瞄准痛点、集中资源、提升服务,全心全意打造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家人般的“感动式服务”,此次义诊是海宁首场体检后多学科免费咨询义诊,也是海宁市人民医院打造“感动式服务”的一项举措。

“我56岁了,但依然很年轻,干劲十足。”陈水芳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更好地以改革促进海宁市人民医院的高质量发展,为百姓做好医疗服务,按照国考要求,带领医院在两三年之内显著进步,争创三甲医院。

陈水芳的话语中,对医院、对员工、对病人,始终热情。这样的爱,是家人式的关怀,不仅只是职业的爱,令人温暖。

这样的习惯和情怀,贯穿于他的成长过程、求学生涯,从医经历之中,一直在持续。

(原载于“学习强国”浙江学习平台,有删减,作者:方海、钱影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