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风送香气
竹露滴清响
7月6日
我们迎来小暑节气
炎炎盛夏正式拉开帷幕
小暑一到,意味着之后的天气会越来越热,每天吹拂到脸颊上的风都是温热的,没有一丝凉爽。古人说,暑者,从日,者声。日和者,指大地上的万事万物,包括人在内,都在太阳底下。不过万幸的是,“暑”字前面还有一个“小”字,就给这层炎热蒙上了一层小小的缓冲——虽然热,但还没到顶点。正如民谚所言“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1.畅快流汗,自我“排毒”
从小暑开始到大暑结束的30天时间,是一年中身体最容易排出“垃圾”、“毒素”的时候。原因在于这段时间炎热的天气,让体内阳气随之旺盛,体表毛孔打开,相当于打开了一个天然的排毒通道。这时候,在太阳下一站,或者稍微一活动,身体就很容易出汗,顺势把平时窝在体内的“毒素”给排出去了。我们来看看身体里,一般都“窝藏”了哪些“毒素”呢?
1.湿毒,也称湿热。不管什么体质的人,进入小暑,体内都会或多或少冒出一些湿热。舌苔黄厚,背上或胸口长痘,口干舌燥等,都是其典型表现。
2.火毒。夏季的天时属火,火太过就会变成毒。火毒主要以心火为主,如果舌尖红红的,就说明心火太旺。
3.寒毒。爱吹空调或吃冷饮的人,体内容易产生寒气。炎热的夏天寒毒还不明显,到了冬天,怕冷、痛经、关节疼痛等症状就会出现。
小暑时节的出汗就是身体自我调节的一种方式,把体内的“毒素”排出去。所以《黄帝内经》里说“使气外泄”,是告诉人们这会儿一定要尽可能的舒展身体,让气机流动,舒畅的流汗。
2.摇摇蒲扇,健身防病
在炎热的小暑时节,若是直接吹风扇很容易使风邪进入肌表。不妨用蒲扇来为自己降降温。古人讲究用扇子扇手心。《济世仁术》曰:“六月极热,可用扇急扇手心,则五体俱凉。”中医认为,双手气脉都会经过心脏,手心降了温,心神也会跟着安定,心静则自然凉,全身都会跟着凉爽下来。
扇扇子是一种需要手指、腕和局部关节肌肉协调配合的上肢运动。夏季摇扇子,既可以降温,又能对上肢肌肉关节进行锻炼,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调畅气血。
3.饮食得当,避免贪凉
小暑之后,热浪翻滚,古人说:“冬不宜极温,夏不宜极凉。”虽然正值炎热之时,也不能过于贪凉。此时宜食暖,不凉腹,慎食肥腻,多食蔬菜。在鲁南和苏北地区,小暑时节流传着“吃暑羊”的传统习俗。此时的小山羊,经过啃吃数月的青草,变得肉质肥嫩、香气扑鼻,羊肉本身性温,适量食用,可助体内阳气充沛,有很好的养生效果。在当地民间就有“彭城伏阳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的说法。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每个节气都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它们都会提醒我们好好关注自己的身体,和大自然相得益彰。蝉鸣山海,夏令悠长,趁热夏,去热爱。
文字:中医科 殷仕洁
图片:党委办公室 邓洪峰、杨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