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河右岸》是由迟子建创作的的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的“百年孤独”,曾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小说以一位鄂温克族老人自述的方式叙事。“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小说开头如是写道,仿佛一位耄耋之年的老者带着历史的厚重感,从时空深处走来,用平淡又细腻的语言向读者讲述生活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人们独具一格的风俗习惯、敬畏自然的族群共识以及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鄂温克族人敬畏自然,懂得自然的慈悲与慷慨,从不过度向自然索取。他们用兽皮做大衣和靴子,用羽毛制作裙子,用鹿骨做簪子,用桦树皮制作篓子和船,将驯鹿奶和桦树汁作为饮品。
“我”亲切地将日月星辰比作自己的医生,把自己能健康地活到九十岁归功于它们。尽管有时生活环境险恶:雪灾让他们难以得到食物、瘟疫让他们爱的驯鹿失去了生命……他们依然选择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小说反映了作者对现代文明发展的反思。她在文末的《跋》中感叹道:“这股弥漫全球的文明的冷漠,难道不是人世间最深重的凄风苦雨吗!”或许现代文明发展是大势所趋,但尊重差异、敬畏自然依然是时代的主旋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依旧是我们坚定不移的追求。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当人类站在食物链顶端不断征服自然时,警钟已然响起。荀子有言:“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这是先人留给后代的生存智慧。我们应当明白:只有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欣赏到青山叠翠、江山如画的壮美景色,人们才能安定地生存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