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范畴。理解慎独,要弄清两个问题。
一是如何定义慎独的“独”?宋代朱熹解释:“独者,人所不知而已所独知之地也。”一个人说的话、做的事,只有自己知道,外人无从知道是谁说的、谁做的,这样的情况,都符合“独”的定义。在网络上匿名发言,即使在公共场合甚至大庭广众之下,只要是“已所独知”,也是慎独的“独”。
二是怎么才能做到慎独的“慎”?首先,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淮南子》记载,孔子的学生孚子治理亶父三年,亶父人“即使黑夜里行事,也好像严刑峻法在身边”,严格自律,孔子大为赞赏。《白鹿原》中的重要人物,正直善良有底线的白嘉轩说,“人行事不在旁人知道不知道,而在自家知道不知道;自家做下好事刻在自家心里,做下瞎事也刻在自家心里,都抹不掉”。《反思与重构:公民网络道德建设路径的思考》指出:“网络虚拟化滋生参与个体及网络社群的虚拟化……网络平台允许公民可以匿名注册或匿名发布信息,让公民个体形成一种‘说话可以不负责’的错觉。”不少网络问题产生的根源就是“说话可以不负责”。慎独的人,即使“已所独知”,也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在虚拟空间也一样有底线,恪守道德规范。
其次,要谨防“平庸之恶”。平庸之恶,是犹太裔著名政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提出来的。这种恶的根源是,不思想、无判断、盲目服从权威。赵高指鹿为马,群臣点头称是。群臣作下的恶就是平庸之恶。网络社交媒体,信息可以大范围无限制地即时扩散、传播,对网络信息没有全面了解,又不认真分析辨别,随意跟风评论,很有可能不自觉作下平庸之恶。
其三,要谨防言行出现意外的不良后果。孔子活着时就很受人尊敬,被称为圣人。当时陈国、蔡国的大夫评价:“孔子是圣贤,他所针砭的都切中诸侯的要害。”但孔子很谨言慎行,生怕自己的语言被曲解。《孔子家语》记载,自贡问死人有知无知。孔子回答:说死人有知,怕孝顺子孙为葬送死者而妨害生者;说死人无知,怕不肖子孙抛弃死者而不葬;所以,不必知道死人有知还是无知。《三国演义》中,夏侯惇问口令是什么,曹操随口说“鸡肋”。杨修自作聪明,进行了深入分析:“主公的口令不是鸡肋吗?鸡肋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主公这就是告诉你我要退兵。”现实中,不少人像杨修,喜欢揣度别人,特别是领导言行的弦外之音,这样就可能导致不良后果。防止自己言行可能产生不良后果,需要深沉的世事洞察力,是高层次的慎独。
弄清了什么是慎独,还要不断提高慎独的能力和水平。一方面要加强学习。慎独,有个隐性前提,即弘扬真善美。《周易》中最多的词组是“贞吉”,意思是守正不自乱则吉。守正是弘扬真善美,不自乱务必慎独。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要留心,即使当你独自一人时,也不要说坏话或做坏事,而要学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别人面前更知耻。”读书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才能不断提高认识真善美、创造真善美、弘扬真善美的能力。另一方面要经常自省。思想活动,是最隐秘的“己所独知”。有一次,曾国藩梦中羡慕别人发财,早晨醒来很自责;中午听说别人发财,又为之心动。于是反省:早晨刚批判了自己,中午又犯了相同的错误,感觉自己卑鄙、下流。“吾日三省吾身”,经常反思自己过失和不足,反思在“己所独知”的时间、地点是不是动过歪心思、做过不敢公开的事,汲取教训,是重要的慎独,更是提高慎独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