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何元元)7月19日,博大采油气管理区地质工程一体化工作小组召开“智囊”会议,进一步研讨区域协调治水举措。
博大采油气管理区辖区普遍为裂缝性致密砂岩有水气藏。大北老区多年的治水实践证明,高质量开发气藏必须持续与水作斗争。管理区把“防、控、排、堵、阻”综合治水体系搭建作为重点,锚定气藏开发管理需求,专题立项,重点攻关,通过一个个“小工程”,撑起综合治水“大系统”,促进气藏开发质量持续提升。
搭建博孜-大北输水管线,贯通输水工程“大动脉”。博孜天然气处理站日采出水约500立方米,受地面配套工程限制,此前主要采用车辆拉运方式实现气藏排水,费用高、效率低,且不能完全满足气藏开发排水需求。为打破僵局,管理区上半年用临时油管搭建了7.1公里输水管线,博孜至大北输水能力提升至每天1500立方米,解决了博孜区块排水“卡脖子”难题,实现了应排尽排。
失利探井转回注井,建成气田水回注“大容量”。管理区本着“只有工程报废的井,没有不能利用的井”的勘探开发一体化理念,紧盯外围探井评价井的钻井试油进度,持续做好回注井的筛选。今年已实施大北401井、大北31井转回注作业,气田水日回注能力提升至2000立方米。失利探井的利用扩容了水的去处,大力缓解了气田排水的后顾之忧。
丰富排水工艺技术,水井提出“大排量”。针对排水井自喷排水能力不足的问题,管理区持续优化排水井解堵提排工艺。上半年实施酸化提排作业6井次,日排水能力提升886立方米。积极探索实践气举排水工艺,克深505井、大北101-5井日排水能力实现大幅提升,管理区日排水量突破2000立方米。
通过输水、回注、排水各环节“小工程”的累积,管理区综合治水“大系统”已初具规模,老区治水提采初见成效,新区开发秩序逐步合理。后续,管理区将持续“小工程”快节奏攻关的模式,加快实施克深5区块注气提采先导试验及效果评估,进一步丰富管理区综合治水“大系统”内涵,支撑气藏开发质量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