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矿业大学 - 《中国矿业大学报》

在庆祝建校115周年创新发展大会上的报告

作者:○校长宋学锋    
2024-06-15     浏览(171)     (0)

中国矿业大学建校115周年庆祝大会上,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和成就,包括培养人才、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综合实力持续增强,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校友,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共同庆祝中国矿业大学建校115周年。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全校师生员工、离退休老同志和海内外校友致以诚挚的问候和美好的祝福!向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各界领导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习近平总书记说“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中国矿业大学诞生于国难深重、民族危亡之际,从作为我国第一所私立工学院,开启中国煤炭高等教育先河,到开创课堂教学、现场实践与工业技术相结合的矿业高等教育模式,被誉为“东方的科罗拉多”,再到融入西北联大坚持办学,留下“坝上长夜、七星灯火”的动人佳话,为中国矿业高等教育留存下珍贵火种,学校始终以“教育英才,备物质建设之先锋;从事研究,求吾国学术之独立”为历史责任;从成为新中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迁校首都,在院系大调整中,实现了全国优秀矿业高教资源的整合,到在重庆三汇坝华蓥山上,树起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干打垒”精神丰碑,再到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落户淮海大地、迁校古彭徐州,全面走上中兴之路,先后进入国家“211工程”“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和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学校始终以“开发矿业、开采光明、建设祖国、造福人类”为神圣使命。115年来,中国矿业大学秉承着自强不息、艰苦奋斗、追求卓越的精神品格,铸就了中国煤炭高等教育的一流品牌。可以说,中国矿业大学的办学历史,是一部开发矿业,与中国煤炭工业同呼吸、共命运的创业史,是一部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的发展史,更是一部听党话、跟党走,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同向同行的奋斗史!

2019年6月1日,学校举办建校110周年创新发展大会,开启了创建能源资源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五年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抢抓“双一流”建设和第四次工业革命引发的教育变革为机遇,克服了新冠肺炎疫情等困难挑战,综合实力持续增强,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各项事业发展翻开了崭新篇章。

具体来说,我们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了“三融合、四贯通、五育并举”的具有中国特色矿大品格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顺利完成了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五年来培育了43000余名毕业生,累计向社会输送了近38万栋梁之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我们实施特色发展战略,不断开创学科建设新局面。深入实施“强工、厚理、兴文、拓医、育新”策略,坚持固本、强优、拓新,学科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学校再次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在第五轮全国学科评估中,学校在保持2个A+学科和2个A-学科的基础上,新增1个A-学科,8个学科评估排名实现提档进位。进入ESI前1%的学科领域也由4个增加到8个,进入前1‰的由1个增加到2个。

我们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五年来,共引进专任教师702人,外籍教师22人,招收师资博士后317人,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新增四高类人才20人次、四青类人才30人次,国家教学名师1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师资队伍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和加强。

我们坚持“四个面向”,以高水平科技创新服务高质量发展。抢抓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重大机遇,重组并获批建设5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加强有组织科研,在煤炭绿色智能开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等领域取得重大科技突破。获批国家部委推荐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有1项成果入选202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2人荣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五年来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1项、课题44项,年科研经费由2018年的5.01亿增加到2023年的12.6亿,获国家科技奖3项、省部级奖204项。

我们实施开放办学战略,深度融入行业和区域创新链条。在教育部、应急管理部、江苏省共建矿大的基础上,先后与甘肃省人民政府、徐州市人民政府、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华为、宁德时代等企事业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构建了全方位、广领域、高水平的校地、校企合作关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对接江苏“1650”产业发展体系、徐州“343”创新产业集群,助力江苏落实“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形成了以云龙湖实验室、矿大徐工智能装备研究院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合作成果。

我们不断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成功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矿业工程教育能力中心,并成为该中心在亚洲地区的唯一旗舰高校,发起成立的“国际矿业、能源与环境高等教育联盟”,升级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平台。学校主办的《国际矿业科学技术学报(英文)》SCI排名位居全球同领域期刊第一位。

我们聚焦“世界一流大学”目标,不断完善内部治理体系,优化办学条件。修订大学章程,凝练完善“校训、大学精神、校风”等校园文化要素;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公房使用效率和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度大幅提升;完成83家校办企业改制剥离和后勤社会化改革;3.9万平方米的大学生创新中心建成投入使用,6.3万平方米的前沿科学实验大楼封顶即将投入使用;加大智慧校园建设,校园智能化、教育数字化上了一个大台阶。学校先后获评江苏省文明校园、江苏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高校、江苏省智慧校园示范校等荣誉。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学校在历代矿大人接续奋斗的基础上,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也离不开各位领导、专家学者的亲切关怀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此时此刻,我们深切感念矿大历史上每一位呕心沥血、艰苦创业的矿大先贤,我们由衷礼赞每一位为矿大发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师生员工,我们诚挚致敬每一位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踏实进取、建功立业的矿大校友,我们真挚感谢每一位关心支持矿大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的领导、专家和有识之士!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校友,老师们、同学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是助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的重要力量。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作为行业特色高等教育国家队,我们应以何种理想与抱负、何种价值与追求、何种精神与状态,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下,定位矿大所处的方位与坐标、审视矿大人的使命与责任,更好地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是我们学校和每一个矿大人必须直面并回答的重大课题。

我们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机制,不断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构建“学、研、训、创、产”高度融合的新型教育生态,实现“产业-教学-研发-转化-实践”的贯通式培养,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才。我们要坚持“四个面向”,在新能源、智慧矿山和碳中和等领域,以5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和云龙湖实验室建设为重要抓手,建立“前沿探索—基础研究—集中攻关”的多层次科研体系,形成“科技—工程—产业”的全链条、系统化的科研发展格局,不断提升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力。

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吸引汇聚全球英才,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

我们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能源革命重要论述和考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服务“双碳”、能源安全、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战略,推动煤炭绿色开采与清洁高效利用,与国家战略布局同频共振,与国家经济带、城市群、产业链的布局紧密结合,在行业和区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我们要不断完善对外开放战略,着力构建人才培养、产学研用、数字教育、人文交流相互支撑的国际交流合作新体系,在行业特色国际交流方面主动发力,推动“矿大智慧”“矿大方案”走向世界,不断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和美誉度。

中国矿业大学薪火传承百十五,而今踏上新征程!面向未来,让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开发矿业,开采光明,建设祖国,造福人类”的神圣使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追求卓越”的矿大精神,为加快建成能源资源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而不懈奋斗,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再立新功、再创辉煌!

最后,让我们共同祝愿中国矿业大学的明天更加美好!祝大家身体健康、事业有成、万事如意!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