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 - 《九院报》

上海九院范新东团队在《军事医学研究杂志》上在线发表——

“可视化乙醇注射液”研发工作中的最新成果

2024-07-10    

6月20日《军事医学研究杂志》(IF=16.7,Q1)在线发表上海九院介入科范新东团队在“可视化乙醇注射液”研发工作中的最新成果。

乙醇首次被应用于肾脏动静脉瘘的栓塞治疗,此后被广泛应用于静脉畸形的硬化和动静脉畸形的栓塞治疗中并获得良好临床效果。但乙醇是一把“双刃剑”,因其在x线阻射性质,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下无法显影,导致术者在注射过程中无法对其流向进行实时监测。术中推注速度过快,力度过大都可能导致乙醇注射液异常反流至正常血管,有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正常组织坏死,周围神经损伤等)的风险。如何能够赋予乙醇 x线阻射性,使其在 DSA 下显影,帮助术者实时监测流向,最终提高治疗安全性是一项迫切解决的临床难题。

团队结合临床治疗经验与预实验结果,确定了碘普罗胺(Iopromide)为制备可视化乙醇注射液的理想原料药。团队考察了可视化乙醇注射液的体外显影性以及实验免体内的显影性。通过免耳缘静脉硬化实验,兔耳中央动脉栓塞实验和经导管兔肾动脉栓塞实验初步确定了可视化乙醇注射液具备良好的硬化/栓塞效能。通过药代动力学分析和生物安全性评价,可视化乙醇的临床前动物研究获得了充足的实验数据。

静脉畸形患者接受单次可视化乙醇注射液硬化治疗,术中对 DSA 下可视化乙醇注射液的显影效果进行评估,可视化乙醇注射液在注射过程中均能够显示出肉眼可见的影像。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长达 14 天的安全性观察。在观察期内,患者除术区发生肿胀外,未出现任何严重不良反应(SAE)以及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TAE);每位患者均接受了为期两个月的术后随访,通过病灶大小以及临床症状评估,4位患者获得了完全缓解为可视化乙醇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了初步证据。

范新东主任医师为本文的通讯作者苏立新主任医师为共同通讯作者;博士研究生沈禹辰为本文第一作者,王德明副主任医师、杨西涛主治医师、王瑱冯医师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上海九院介入科为本文唯一通讯单位。本研究获得上海九院横向课题(JYHX2022007)以及 上海九院临床研究助推计划(JYU202111)资助。

(介入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