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满奋斗青春汗水脚踏实地向前赶路时,一抬头,不觉然已是满天繁星。
——题记
在校第十一届“十佳学生科技学术标兵”的评选中,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 21 级博士研究生李昊获得此项荣誉。他与我们分享了他的科创故事。
回顾参与科创的这些年,李昊非常感慨。2015 年进入大学后,他结识了一位长期驻扎在实验室的大三学长,这位学长的成长经历让他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有所了解和认识,并产生了兴趣。“那时我对科创活动的认识还很模糊,只知道参与的前提是做好知识储备工作,这些促使我继续保持学习冲劲儿,不断努力学习课内外知识,成绩始终稳定在专业前 5 名内。”
大二时,李昊进入实验室,终于有机会直接参与科创活动。他的空闲时间几乎都留给了实验室,努力学习,用实践验证理论知识,而这些理论知识也令他在日常的学习中更游刃有余,他切实地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必要性。在那个暑假,他第一次参与到了辽宁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之中,并取得了省级二等奖的成绩。“尽管 4 天 3 夜的过程十分艰辛,但这些磨砺促进了我的成长,也让我收获了几个至今仍关系密切的好朋友。”他也会积极参与其它学科竞赛,这些竞赛活动贯穿了他的本科时光,既提升了实践能力,更锻炼了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在后续的科学创新中受益。
大四推免后,李昊进入了导师实验室,一开始,他对科学创新的认识还停留在科技学术竞赛的层面上,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研究后,他对此有了新的思考。科学创新除了与科技创新一样要学会应用,更要向外拓展,既要探究事物本质,更要解决实际问题,而本科阶段多是对理论的学习应用。因此,完成从学习思维到科研思维的转变便成为了他在下一个阶段的学习中必须做到的。
从那时起,他便不断督促自己扎根实验室,大量阅读文献、推导公式、搭建仿真模型、参与科研课题,并用新的思维方式完成自己的本科毕业设计。他的本科毕业设计被评为校级优秀,并且于大四毕业的那个暑假成功跑通了煤岩仿真模型。这些成绩令他振奋,思维转型的任务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完善。特别是在进入硕士一年级后,他成为了所在年级第一个发表学术论文的学生。“尽管现在回头看那时候的思维和文字还略显稚嫩,但这次我敢肯定我已经摸到了科学创新大门的一角。”
后续的研究生学习中,李昊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向前迈进、向下深挖,并作为实验室负责人带领师弟师妹们多次前往北京、沈阳、阜新等地的科研机构开展现场实验。每次开展实验前,他都会认真思考制定和优化实验方案,以取得更好的实验效果。随着研究的深入,他不断思考煤岩受载破裂机理,认为现在对其外部参数变化的本质与其内部能量演化密切相关,但目前对此类研究的局限性很大,现有接触测量方式不利于实际现场的应用。因此,他发挥个人专业优势,在导师和实验室同门的帮助下制作了基于物联网的煤岩非应力参数监测实验系统,并开发了相应的信号去噪算法。通过对多地、多种煤岩试样的加载实验,他发现该系统检测效果良好且具有一定的同步性,与预期效果一致。 在此基础上,他带领师弟制作了受载复合煤岩微震电压传感器,试图利用“电 - 震”转化从一个新的思路上解决煤岩微震信号难测、干扰大的问题。经实验验证该思路正确,且检测效果良好。这些实验经验也不断促使他继续对煤岩实验系统进行创新,以便从多信息融合的创新角度对煤岩受载特征变化进行阐释,目前该系统正在努力建设中。
在研期间,他没有停留在实验数据表象的创新研究上,而是更进一步从其变化机理上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他与师妹合作推导了煤岩电磁、红外两个非应力物理信号的能量化公式,并基于此分析了煤岩受载过程中的能量演化过程。据此,他们撰写了多篇 SCI 论文,并被录用,其中几篇论文被中国矿业大学等单位引用。
近几年,李昊也参与了部分横向课题,把自己投入到了实际设备的研发工作中去。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与中煤科工合作的 UWB 人体生命特征探测雷达的研发工作。这一科技研发工作有着广阔的实际意义,在此项研发工作中他担任总负责人,从理论研究到样机产出、从参数设定到系统设计,这些无不凝聚着他与项目组同学奋斗的汗水。经过长达两年的研发,终于完成了样机的制作工作,并按期交付给了合作单位。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开展,李昊意识到了交流的重要性。近两年,他参加了各类学术会议,并在会议中发表自己的研究发现,与各领域的学者们交流观点。
无论是本科时期的科技学术竞赛,还是研究生阶段的学术研究,科学创新活动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了李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研究生几年里,他连年获得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并作为学生代表在开学典礼上与新生分享经验。“我会坚持现在的习惯继续前行,用奋斗的汗水浇灌未来的路。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当我抬头仰望时,那满天的繁星会回答我奋斗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