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5月27日上午,在中挪建交70周年之际,由鲁迅文化基金会、中共绍兴市委宣传部和绍兴文理学院共同主办的“大师对话:鲁迅与易卜生”中挪文化交流活动在我校风则江大讲堂举行。易卜生先生的后裔、挪威易卜生研究专家、鲁迅先生长孙、中国鲁迅研究专家们济济一堂,共同围绕鲁迅与易卜生这两位文学大师进行对话交流。这是继“鲁迅与雨果”“鲁迅与托尔斯泰”“鲁迅与泰戈尔”“鲁迅与夏目漱石”“鲁迅与但丁”“鲁迅与海涅”和“鲁迅与安徒生”“鲁迅与裴多菲”等之后,鲁迅故乡绍兴迎来的第十一场“大师对话:鲁迅与世界文豪”中外文化交流盛会。中挪两国的研究专家围绕鲁迅与易卜生作品的比较、鲁迅与易卜生思想的碰撞、鲁迅和易卜生在中挪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等话题进行交流,延续鲁迅与易卜生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周令飞说,十年来,“大师对话”从未间断,通过互访、会议、演展等形式,开展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互鉴,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国家级品牌。在全球化的进程中,绍兴应在整合传统与现代、外来与本土文化的关系中,继续保持这座“中国文化名城、世界文学之都”的荣耀和生命力。杨剑龙教授分析了“五四”时期引进的“易卜生主义”对于新文学的建设与发展产生的极为重要的影响,作为代表新文学实绩作家的周树人、作为文学研究会理论家的周作人,在易卜生剧作的译介和推崇中,他们都是热忱的推荐者与传播者,也都曾受到“易卜生主义”的深刻影响。王黎君教授指出,鲁迅和易卜生分别代表着中国和挪威文学的高度,他们的创作是本国乃至世界的经典。在上世纪初的空间里,鲁迅就已经遇见了易卜生,他们在精神上的互通,使鲁迅的小说与易卜生的戏剧之间构成了一种观念上的契合,从某种程度上说,易卜生与鲁迅的创作都是由问题意识驱动的,并在不同的时空中作出了个性化的选择。易卜生的曾外孙女安妮塔女士称赞“大师对话:鲁迅与世界文豪”系列活动推进了世界文学与文明的交流互鉴。易卜生的名字最早以中文的形式出现,还是在鲁迅先生的著作里,那是两个相似灵魂跨时空的互动与碰撞。鲁迅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作品中对社会的批判、对人性的探索,以及对自由和正义的追求,都与易卜生先生的思想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他们都以文学为武器,揭露社会的黑暗,唤醒民众的意识,推动社会的进步。黄健教授在主题发言中指出,鲁迅从易卜生那里所汲取的是一种“争天抗俗”,探寻真理,获得人格独立的现实主义精神力量,同时也展示出“在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者”,对人的灵魂的“伟大审问”的创作精神的创作个性与风格。鲁迅与易卜生都具有高度关注社会现实、社会平等、人的存在境况和前途命运等人文理想与人文情怀,具有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启世意义。梅园梅女士回顾了自己多年前与绍兴的有趣故事和为两国文化交流作出的积极贡献。百年前,易卜生通过鲁迅的文学作品为中国人民所熟悉,如今,中国青年剧团曾对挪威进行访问交流,增加两国文学与戏剧的互动互鉴,寻找着我们的共同兴趣和共同问题。发言后,梅园梅女士向我校图书馆赠书。鲁迅文化基金会海外联络代表、挪威宋庆龄基金会会长高丹女士代挪威易卜生博物馆馆长致信。在致信中指出,“大师对话:鲁迅与易卜生”中挪文化交流活动共同探讨鲁迅和易卜生的思想和创作理念,不仅是对两位文学巨匠的致敬,更是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本次活动的举办,将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鲁迅与易卜生的作品和思想,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也进一步加强了中挪两国在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两国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哈蓝德女士和西格蒙德·贾昂先生也通过视频表达了对活动主办方盛情邀请的感谢,讲述自己与中国、与易卜生话剧等艺术在中国的传播的经历,表示将继续挖掘易卜生作品的现实意义和普世价值,努力创作更优秀的作品,为两国的文化与戏剧艺术交流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