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诊制度设计越来越贴近患者的实际需求,数字技术发展广泛应用于就医过程。近年来,从日间手术到夜间门诊,从“指尖挂号”到远程诊疗,多方面升级医疗服务,贯彻“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青岛市市立医院将优质服务贯穿于就诊前、诊中、诊后的全过程,将“以病人为中心”贯穿医疗服务各环节;充分运用新手段、新技术、新模式,打通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堵点、淤点和难点,让群众暖心、舒心就医。
智慧医疗赋能,打通就医堵点
“以病人为中心”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医疗服务的根本宗旨。我院围绕群众看病就医需求,用信息技术改善医疗服务,既提升了医疗服务的舒适化、智慧化、数字化水平,也切实提升了患者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将时间还给患者,让患者真切感受到“看病更舒心、服务更体贴”。
“手机支付宝上挂号,跟着导航找诊室,其他医院的检查结果,医生从电脑上都能调取,看完病直接在医生诊室就可以缴检查费,真是太高效了!”6 月 23 日上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本部院区,前来检查颈椎的赵先生说,从挂号、缴费到做完指定项目的三项检查,总共用了不到 1 个小时。
据我院本部门诊部主任刘杰介绍,为解决患者挂号难、缴费排队等问题,从去年 7 月份开始,医院开通就“支付宝”APP 小程序门诊挂号、缴费、报告查询等实时医保结算服务,并试点医保电子凭证诊间结算功能。门诊医生接诊完毕,患者在手机端使用医保电子凭证直接诊间结算,无需排队或前往自助机缴费。
截至目前,医保电子凭证诊间结算功能已在门诊全面开放,大大节省了患者往返于各个窗口及排队等候的时间,切实改善了患者的就医感受。
此外,我院还大力推动检查检验结果跨院互认共享,进一步简化就医环节、降低诊疗费用,解决患者就医需要携带纸质报告单、光盘等影像资料不便的问题。截至目前,已与全市 50 余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实现结果互认,持续推动“鲁医互认”工作,可与济南、潍坊、滨州、菏泽四市实现跨机构共享互认。真正以“数据跑路”代替了“群众跑腿”。
化繁为简,“患”位思考 改善就医体验
“完全没想到,肩袖损伤手术治疗才住院一天多,日间手术真是又快又好!”办理好出院手续的市民李女士感叹。
不久前,李女士不慎滑倒右臂着地,来我院本部运动医学科就诊,确定为右侧肩袖撕裂。由于撕裂较大,自然恢复几无可能,手术修补是唯一选项。
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手术属于骨科四级手术,若采取常规的住院手术模式,需住院 5~7 天:入院后,做术前检查及准备事项需 3~4 天,手术后还需康复训练、住院观察2~3 天才能出院。
本部运动医学科主任张其亮为她量身定制了日间手术方案:先行办理预住院,将术前必要的检查检验等项目在入院前完成,再办理正式住院;采取日间手术治疗模式,当日手术当日康复训练,48 小时内即可完成治疗并出院。
按照张主任提供的方案,周三一早,张其亮主任在门诊开具住院证,同时开出院前检查医嘱,李女士到本部入院准备中心办理“预住院”登记,当日即在门诊上完成院前检查检验项目。
根据手术预约,李女士于周日一早 8:30 办理入住院,入院不到1 小时,张其亮主任即开展了手术,手术历时 4 个多小时,术后 3 小时进行康复指导。
经过一夜的观察,李女士于次日中午 11:00 安排出院,在院时间不足 30 小时。本部运动医学科完善院后康复指导,定期回访指导,追踪恢复情况。
“患者的需求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通过加强实效管控、流程优化、服务提升,为入院患者提供住院预约、日间手术预约、入院准备、预住院服务,实现‘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跑路’;预住院、入院准备能减少入住院病人等候时间、缩短住院日,从而降低医疗费用,减轻就医负担。而这种‘新、快、好、省’的日间管理模式更是有效缓解了‘住院难’和‘手术长’问题,被越来越多业内人士和患者认可和推崇。”本部门诊部主任刘杰说,得益于这种新型住院模式,本部运动医学科不断拓展日间手术病种和术式,从取出内固定装置等二级手术扩大到前交叉韧带重建、半月板缝合、肩袖修补、单髁置换等四级手术,日间手术的数量显著提升,切实改善了患者的就医体验。
应急调控,“潮汐式”门诊向“存量”要“增量”
行车路上,“潮汐车道”会根据交通流量需求改变车辆行驶方向;在医疗用房紧张的医院,根据患者流量变化科学调整功能区,也是向“存量”要“增量”的智慧。
“2023 年底,为应对儿童呼吸道疾病高发带来的就诊压力,青岛市市立医院本部启动儿科‘潮汐式’门诊应急调控模式,坚持‘全院一盘棋’、‘全院一张床’,统筹协调全院资源缓解就诊高峰压力,为儿童就医提供最大保障力度。”本部门诊部主任刘杰说,当时,为给患儿和家长提供舒心的就诊环境、快捷的就医流程和优质的服务体验,在综合考虑到与儿科同楼层的妇科患者预约就诊习惯佳、候诊秩序好,通过每日门诊流量监控及精细化分析,最终对妇科门诊进行区域改造:将妇科门诊候诊区迁至妇科诊区内,将门诊二楼中厅候诊区用作儿科门诊专用候诊区,并将普通候诊椅悉数换成带输液架的候诊椅,实现候诊区候诊、输液“一区两用”,缓解“输液难”问题;将妇科门诊功能区再次压缩,空出四间诊室用作儿科诊室;妇科新候诊区供儿科使用,妇科门诊候诊区迁移至诊区走廊;原儿科门诊诊室悉数改造为输液区,紧邻护士站,保证输液安全。
无论是住院床位的“统筹管理、借床入住”,还是此次儿科门诊诊室“潮汐式”调用,都是为了使每个区域、每个房间、每张病床在当下时段内发挥最大作用、提供最大价值。
这种独创的“潮汐式”门诊,根据实时监测到的不同科室之间就诊患者的数量,实时进行的应急调控模式,打破了医院内部既有的科室之间的功能区壁垒,坚持“全院一盘棋”,统筹协调全院资源缓解就诊高峰压力,从不同维度改善了患者就诊的体验。
服务有温度,就医体验更舒心
在医疗服务改革升级过程中,市立医院既完善流程、创新模式,让人民群众看上病、看得好病,还优化环境、细化措施,确保患者和家属获得的服务更体贴,就医过程更舒心。
“母亲在这里住院,市立医院的多学科门诊,让我们挂一个号,跑一趟腿就可以看多个专家的号,省去了奔波多个门诊之间的不便,最终得到一个最佳的诊疗方案,这样的门诊太值得推荐了!” 在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患者家属郭女士说。
东院门诊部程聪主任介绍,像郭女士母亲这样的老年患者,结合老人的病情,病情复杂涉及多学科、多系统、多器官的病例,东院门诊部先后组织了普外科、消化科、心内科、肿瘤科、麻醉科、影像科多位专家通过对患者进行多学科综合会诊。通过认真查体,研讨病史,对患者病情进行了全面严谨的评估,最终为老人制定了精准的治疗方案,患者入院等待择期手术。
据介绍,医院目前开设多学科联合门诊 46 个,多学科联合门诊设专人管理、专人对接患者、协调会诊专家等,完成后续多学科联合诊疗服务。“医院从患者视角出发,换位思考,既满足了个性化需求,也减轻了患者的家庭负担,同时又丰富了医院服务项目,让患者和家属切身感受到人性化关怀,传递出一份充满烟火气的温暖,折射出医疗服务观念的改变。”程聪主任说。
无论是多学科门诊,还是老年人就诊服务专区,设立“暖心服务,馨怡岗”,医疗服务为民便民的举措越来越多,这些都是市立医院医疗服务更加精细化、个性化、人性化的体现。“打造清新优美的环境,进行适老化、无障碍改造,建设友好型医院……从患者角度来看,舒适的就诊环境、温暖的医护服务,对于病体康复和身心健康都有很大帮助,改善老百姓的就医体验,必须更加重视人文关怀。”程聪说。
(内容来源于半岛全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