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像双翼的神马,飞驰在草原上,啊哈嗬……”运输部机务作业部小车场上空传来一阵歌声,悠扬的马头琴音乐伴随其间。蓝天白云下,一台见证包钢铁路运输事业发展的黑色蒸汽机车静静地卧在展台上,橘色的内燃机车、绿色的混动机车从它身边驶过。午休时间,火车司机安国峰奏响马头琴,十几名职工循着音乐聚集在蒸汽机车展台前唱起了《草原晨曲》。用亲手制作的马头琴表达爱企之情,此时此刻安国峰的脸上洋溢着幸福。
近日,记者来到安国峰的家中,走进他的工作室,看到了他制作马头琴的过程。只有几个平方米的小小房间,被一大一小两个工作台挤得满满当当,墙面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木工工具,台钳上夹着加工了一半的琴杆。工作中,安国峰手握操纵杆,驾驶机车行驶在包钢铁路线上。闲暇之余,这双手拿起工具精雕细琢,传承草原文化。长长的颈子,飘逸的马鬃,安国峰手中的马头已经有了雏形。一把钢挫、几张砂纸,伴随着沙沙声,马头没有了棱角,线条变得圆润起来。当刻刀勾勒出双眸时,这匹马儿“活”了起来,似乎在低头嘶鸣。
马头琴是蒙古族传统乐器,由琴杆、共鸣箱、琴弦、拉线板等部件组成,需要刨挖、粘接、打磨、雕刻、上漆、调音等几十道工序才能制作完成。由于全部是纯手工,制作马头琴要经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每把琴都要精益求精。”他指着挂在客厅墙面上的马头琴告诉记者,目前他已经完成的成品琴有40多把,耗费了他7年的心血。
谈及制作马头琴的初衷,安国峰说,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是他创作的不懈动力。在他看来,马头琴不仅仅是一件简单的乐器,而是有生命的文化“标签”。每每制作完一把琴,安国峰都会把它挂在房间一段时间,并且播放蒙古族音乐给它“听”。因为,木质材料的干燥过程和音乐的“熏陶”会让琴音更准更美。“作琴的人哪能不会拉琴?”安国峰自豪地说,为了保证准确的琴音,原本不懂乐理的他愣是在四十几岁学会了乐谱。如今,他最拿手的就是蒙古族传统曲目。伴着琴声哼一曲长调,他陶醉其间。
“今年是包钢建厂70周年,我要把包钢元素融入到我的马头琴中。”安国峰说,上下班途中,每次路过双翼神马雕像他都会多看上几眼。为了设计一款新的马头琴,他拍了很多这座雕像的照片,搜集了大量这方面的资料,还画了草图。“我要把双翼神马雕刻在琴箱上。”安国峰说,马头琴插上“翅膀”一定会更新颖更精致。厂庆日那一天,他要用这把马头琴演奏《草原晨曲》。他相信,未来的包钢一定会像双翼神马一样越飞越高,包钢职工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