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重庆科技大学 - 《重庆科技大学》报

深耕“两深一非”新领域,
为国家能源安全贡献“重科”力量

2024-05-31     浏览(65)     (0)

重庆科技大学“非常规油气开发”教师团队数十年磨一剑,攻克关键科技问题,以科研报国、教书育人为使命,面向国家需求深耕“两深一非”,团队成员心怀“国之大者”,勇当“行之实者”。



多项技术国际领先、多套实验装置全球唯一……翻看过往的“科技日历”,在全球科技版图上、在越来越多的科技前沿“无人区”里,落下了重庆科技大学的坚实足迹。

耀眼的成绩背后,是学校“非常规油气开发”教师团队数十年磨一剑的决心与韧性,是心怀“国之大者”的深沉情怀。

根植学校70余年背靠石油行业办学底蕴,这支“藏龙卧虎、技艺精湛”的团队,聚焦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攻克“两深一非”关键科技问题,把科研的根扎在泥土里,书写着科研报国、教书育人的奋斗诗篇。

瞄准科技前沿矢志创新攻坚

他们是勇攀高峰的探路者

在非常规油气绿色高效开发重点实验室稠油研究室,最引人注目的是这样一个大型圆柱体:它长4米、直径1米,模型体量居世界首位;内部温度可达425摄氏度,压力可达35兆帕;可模拟任意井型的重稠油开采方式……这个被称为“大三维”的实验装置,是由“非常规油气开发”教师团队历时4年自主研发的,其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

“每一个细节都需要不断优化,就拿温度调试来说,我们就反复尝试了上百次。监控室一守就是好几天,一刻也不能离人。”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团队相关负责人感触颇深。

利用“大三维”实验装置,在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主任周守为院士的指导下,团队再接再厉,首创稠油注超临界多源多元热流体热采新技术,为“稠油不愁”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科研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面向行业需要和国家需求。”这支敢闯、敢钻、更敢拼的团队,以“滴水穿石”的坚韧意志,常年“泡”在实验室和生产一线,不仅将论文留在了厚重的纸页上,更实实在在地“建”在了祖国的大地上。

面向国家需求深耕“两深一非”

他们是矢志报国的践行者

“为国家做科研,为社会育人才。”这是团队始终践行的初心使命。多年来,在戚志林教授的带领下,团队深耕海洋深水、陆地深层和非常规“两深一非”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新领域,走在前、勇争先、树标杆,科研之路越走越宽广。

在团队的推动下,学校建成“非常规油气绿色高效开发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复杂油气田勘探开发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和“页岩气勘探开发重庆市协同创新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7个;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参与中海油牵头的“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研发与应用”成果获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连续2年牵头斩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作为重庆市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团队秉承“大庆精神”“红岩精神”和学校“三创精神”,以科研反哺教学,深化专业内涵建设,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为石油科技人才梯队“蓄好水”“育好苗”。

心怀“国之大者”,勇当“行之实者”。未来,重庆科技大学“非常规油气开发”教师团队将以只争朝夕的奋斗姿态,走好科研创新之路,用青春续写“硬核”答卷,乘风破浪奔赴星辰大海。

(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