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首都师范大学 - 《首都师大校报》

﹃三语﹄凝心﹃三色﹄铸魂成就﹃三有﹄新时代外语人

作者:外国语学院党委法德西教工党支部支部书记    
2024-07-05     浏览(40)     (0)

本文介绍了北京外国语大学三语同心、三色三有等育人理念,强调了政治红色、师范底色、专业特色在培养外语人才中的重要性,以及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性。外语人将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栋梁之材。

“三语”同心,即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三个语种凝心聚力,努力当好时代新人的筑梦人;“三色”,即真学真信真用的政治红色,理论实践育人的师范底色,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专业特色。“三有”源自2021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写给北京外国语大学老教授回信时对所有外语专业教师强调,要“努力培养更多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

一、真学真信真用的政治红色支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形成基层支部有力量、支部书记有作为、党员队伍有质量的生动局面。

1.赓续传承,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支部将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深度融合。在这里,曾走出过建成东北三省绝大部分西班牙语专业的张永泰教授,有译著荣膺国礼的法语系李玉民教授。支部成员蔡潇洁主讲的《西班牙文学选读》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德语系教师陈曦、安尼获评“中信出版社2023年度译者”。

2.积极探索,理论学习“出新”“走心”以“法德西思政微课十五讲”录制等形式,三年来建立了“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多层次贯通式理论学习与研究项目群,推动理论学习从教师“独唱”到与学生“重唱”“合唱”的转变,激发师生对理论知识的内驱探索动力。在老师们的影响下,法德西语专业的青年学子参与政治理论学习和研究的热情高涨,有理想、有追求,拥有高度的政治自觉。

二、理论实践育人的师范底色外语课堂可时时讲理论,可处处体现价值引领。支部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引领师生学以致用,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1.服务“双减”,推动协同育人“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支部积极参与,受聘担任基础教育小语种学科教研员,党员教师带领学生反复打磨,创建出体系成熟的品牌课程,在首师附中、一分校、二附中、一零九中学、新世纪实验小学等多校开展“课后330”服务,成为社会服务的中坚力量。

2.融创人才培养模式,彰显教育强国责任担当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支部于2022年底创建了由四名党员教师、七名研究生和四名本科生构成的“《理解当代中国》首师大西班牙语小讲师工作坊”。我们对这套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为核心内容的高校外语专业必修课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设计了“中国梦,我的梦”等十个主题章节和实践活动。目前在古城中学完成了三个学期的授课,获得了良好社会效应。支部探索的外语教育大中小一体化、理论引领加实践指导的融创人才培养模式赢得了外语学界的关注。

三、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专业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支部秉持初心,将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作为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

1.薪火相传,推动中外文明互学互鉴从法德西语三个系走出过许多优秀前辈,如驻法大使翟隽,外交部副部长、驻巴西大使李金章,驻巴拿马大使魏强,驻德国大使史明德等,他们在国家的外交领域书写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生。如今,新一代党员教师也在世界舞台上续写着推介中华文明的华彩篇章。西语系党员、《霍乱时期的爱情》译者杨玲参与“全球首发”,将西班牙作家作品的中译本先于其母语发表,提升文学国际话语权。西语系党员马征,在至今已培养近7000名学生、举办文化活动300余次、受众人次达5万余人的秘鲁孔子学院担任中方院长十五年,荣获由国家汉办授予的“孔子学院先进个人”荣誉。德语系朱锦教授在德国不来梅孔子学院兢兢业业付出整十载,2019年不莱梅孔子学院荣获“不来梅教育百花奖”。

2.生生不息,讲好中国故事法德西语的毕业生很大一部分活跃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舞台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原CCTV)西语频道制片人、主持人、记者半数以上皆是首都师大人,充分彰显了外语人的使命担当。

支部举办“建立外语专业教师的阵地意识”系列座谈会,邀请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网等主流媒体的优秀校友返校座谈,讲述如何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塑造可敬、可爱、可信的中国形象,推动实现我国外语高等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任务。

新时代赋予外语教育以新任务、新要求。外语人定将不负使命,胸怀“国之大者”,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为党和国家培养出更多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