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江苏科技大学 - 《江苏科技大学报》

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交流发言

作者:周南平(党委书记)    
2024-07-05     浏览(195)     (0)

学校应把握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新趋势,以服务师生需求为导向,推进数字校园、智慧江科大建设。党员领导干部要强化政治、党性和纪律意识,在网络上发表言论、开展活动都应当以公序良俗为标尺,确保网络空间的清朗与和谐。



周宏根(党委常委、副校长)

在数字化时代,学校要主动顺应和把握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新趋势、新机遇,全方位多层次准确把握数字教育的重点任务,以服务师生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国家战略、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推动学校数字化转型,推进数字校园、智慧江科大建设。

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一百五十三条增写了对违背公序良俗、在网络空间有不当言行的处分规定。网络行为是党员领导干部言行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行为造成的违纪后果比线下更为严重,“六大纪律”所规定的违纪问题都可能在网络空间滋生蔓延。党员领导干部要时刻绷紧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这根弦,在网络上发表言论、开展活动都应当以公序良俗为标尺,慎独慎微、自省自警,确保网络空间的清朗与和谐。

一是强化政治意识,发挥表率作用。党员领导干部要学懂弄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与价值取向,认清网络传播的巨大影响力,充分发挥自己在网络时代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二是增强党性意识,发挥引领作用。党员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提升自身的党性修养,不断加强党性锻炼,确保在网络大潮中能够坚守初心,具备明辨是非的敏锐洞察力,敢于和善于同网上各类错误思潮、错误观点作斗争,引领广大党员和群众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三是增强纪律意识,发挥模范作用。党员领导干部要严格遵守党规党纪,模范遵守法律法规,自觉抵制各类网络违法行为,确保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始终坚守原则,绝不越红线,绝不触底线,严肃、审慎实施网络行为,全面检视差距不足,自觉做到日省日新,严格将党员网络行为规范牢记于心、落实于行。


李木旺(党委常委、副校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重要部署,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进一步推进数字教育,为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数字教育。”年初,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在上海举行。大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发表主旨演讲。他指出,中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即将进入第三年,将从联结为先、内容为本、合作为要走向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怀进鹏表示,中国将更大规模开展应用示范,用数字教育资源丰富学生的兴趣爱好,支撑终身学习。同时,将更高质量开发汇聚资源,建强国家平台,将着力扩大资源供给,重点增加智能教育、数字科技、美育和劳动教育等课程资源。着力丰富资源形态,大力开发数字教材,广泛吸纳教辅教案、课件、教学设计、虚拟仿真、实验资源、互动课堂、线上教学、辅助阅卷和教育评价等数字教育工具和平台,构建横向拓展、纵向贯通的平台体系。

今年学校党委统揽全局,推进三大行动计划,其中之一就是“数字赋能行动计划”。数字化转型是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更加多元的高等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数字赋能行动计划是一项全校性的系统工程,各部门要协同配合,推进数字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

今天的学习还有一个主题是党纪学习教育。网络行为是党员干部言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位党员干部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走好网上群众路线,规范网络行为,促进形成健康向上、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周宏根(党委常委、副校长)

随着科技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后勤迫切需要更新服务保障理念,引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等先进技术,通过数字赋能管理,进一步构建数字化高校后勤管理和服务体系,推动后勤管理全面数字化转型,构建现代化管理模式和流程,为后勤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学校后勤在“十三五”期间抓住发展机遇,在智慧后勤的顶层设计框架下完成了后勤信息化基础建设,建成覆盖餐饮服务、公寓管理、能源管理、信息宣传、医疗服务、内控系统 6 大类场景 40 余套业务系统,并逐步实现“五个面向”的目标。进入十四五,学校后勤开始关注海量数据资产效能的发挥,创新性地提出“数智后勤”理论,在后勤领域实现数字化与智能化的融合延伸,实现对传统后勤业务的全面改造与升级。结合《教育后勤数字化战略行动计划》《江苏科技大学数字赋能行动计划》文件精神及后勤发展的现实需求,在“数智后勤”理论框架下,2024年度提出了建设“胖线上、快线下、强中台”的数字赋能业务模型需求,并从组织保障、投入保障、业务架构保障、数据流通保障、数据安全保障五方面提出保障措施。

关于学校后勤年度工作方向:一是数字赋能管理,打造精准化食材供应链。对食材采购流程进行全面革新,实现从订货、采购到收货每一个环节的精准化、精细化和标准化管理。二是数字赋能服务,校园生活一网通办来帮忙。学校后勤积极筹备校园生活一网通办平台建设,将师生生活相关事务“一事联办”,提升服务效率和师生的满意度。三是数字赋能节能,加强节能平台运营质效,构筑一个节能、环保、高效的高质量绿色校园。


韩斌(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主任)

经过近30年的持续建设、不断迭代,尤其是新校区建设以来,我校的网络通信基础设施、数据基础设施、各类业务系统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学校获评“江苏省智慧校园示范校”,去年镇江市首次对全市党委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制考核,我校获得教育系统唯一一个优秀单位。信息化办牵头制定的“数字赋能行动计划”包括三个步骤,一是对学校管理全方位和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信息全面感知,二是对采集来的数据进行规范治理,三是实现数据的共享、大数据分析,为学校管理决策提供辅助和支撑。实施数字赋能,信息化建设的思路也要完成三个提升:一是建设理念,从模型驱动上升到数据驱动,或者是数据驱动与模型驱动双驱动;二是安全理念,从保护网络安全上升到保护数据安全;三是使用理念,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从数据私有上升到数据流通共享,实现数据价值,形成新质生产力。

下半年,学校数字赋能行动计划有三项工作任务。一是继续推动全校师生数字素养和数字技能的提升,形成全校共同推进数字赋能行动合力;二是积极争取项目建设资金,争取实质性启动数字赋能行动中1到2个项目;三是开展数字赋能行动实施管理机制的论证调研,优化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能,要向管理要效益。


杨习贝(计算机学院院长)

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计算机学院目前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基础课程《Python程序设计》,可以通过融入“人工智能”的内容,普及人工智能的概念、内涵与技术。将人工智能作为大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强化人工智能相关意识、知识与能力,为整个理工科相关专业学生普及人工智能思维方法,为学校进一步形成“专业+人工智能”的人才培养模式搭建理论知识与专业基础。

加强数字化对教育管理的服务。计算机学院可通过构建师生为主的专业团队,收集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提炼出学生的特征、需求与问题,形成全面精准的学生画像。最后,运用数据可视化技术,将学生的画像以直观、易懂的方式展现出来,依据国内外成熟的教育评价指标量表,构建人才培养的评价与能力发展的预测模型,为学校人才培养决策与用人单位选人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加强教师数字化教学培训。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人工智能知识与技术普及性的培训,增强全校教师的数字素养。提供在线资源和交流平台,鼓励教师分享AI在教育中的实践经验,促进知识共享。再者,结合AI技术优化教学设计,例如利用智能算法进行学生数据分析,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最后,通过定期培训和研讨会,持续更新教师的AI知识和数字化教育技能,确保他们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教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