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起涉及多名大学生集中退回网购服装的事件引起热议。据报道,黑龙江某学校的学生们集体退回了400多件网上购买的裙子,退回的包裹堆叠如山,散落在地面上。且许多退回的衣服没有包装,甚至有异味,严重影响商品的再次销售,估计造成了超过8000元的损失。这种行为本质上损害了个人与学校的诚信形象,须加强教育引导并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防微杜渐。
这样的举动不难理解:学生们为满足学校演出活动着装需要所购买的表演服只能用于彩排和表演,过后即无用。一些学生便企图利用售后服务的期限,选择退货退款,试图免费穿用。不少学生可能心存侥幸,认为商家不会追责。然而,如此行为即便能节省钱财,也会严重损害个人信用和学校名誉,终究是得不偿失。
实际上,无论是平台还是商家,都意识到售后政策可能被一些人恶意利用。但其仍然选择了提供相对灵活的退货退款服务,只求便利那些尊重规则、坚守诚信的消费者。如果规则不断为了那些试图恶意利用漏洞的人而改变,市场环境无疑将逐渐恶化。从这个角度来看,通过违反诚信原则来“利用规则”实际上是在消耗整个社会环境的宽容度,最终会导致“人人皆输”的局面。
虽然这些道理众人皆知,但是近年来,“大学生集体退货”的新闻仍然屡见不鲜。这既是因为大学生在经济上尚未独立,对金钱的使用更加节约和敏感,也是由于他们刚刚成年并开始接触社会,其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仍在形成过程中,尚且需要在实践中加强思想观念的引导。
而在讨论学生个人的因素之外,学校也应考虑到在组织和开展大型集体活动时,尽量减轻学生的经济压力。不少高校在举办合唱比赛等集体活动时,会选择为学生们统一支付演出服的费用,并通过“重复使用旧服装”等措施来减少开支。特别是在那些具有一定强制性的活动中,学校更应考虑学生的经济承受力,避免无意中给学生带来可能导致其行为失范的压力。
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高校对学生的引导不应仅停留在口号和教条的层面,而应当深入到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具体问题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指导,防止他们在一些看似小事上做出错误的选择,走上偏差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