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是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也就是今年的6月16日,但无论是商业还是流量,对于父亲节的关注度都较少,其存在感也远没有母亲节强。不少父亲们也在互联网上自嘲自己在父亲节的“冷清境遇”。作为节日的主体,节日氛围的不同也映射出父亲和母亲符号化形象在大众心中的差异。从深层剖析,社会对两种节日之间的态度,也反映出社会对性别角色认知的失衡。虽然父亲节遭遇冷清,但与之相对应的传统母亲形象亦有着自己的悲哀。
父亲节存在感较低与传统的父亲形象紧密联系,父亲的爱是默默无闻且厚重的。父亲往往也是一个家庭的支柱和资源供给者,母亲则是在孩子的养育和家庭琐事中担任更为前线的角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小农经济是一种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生产资料以个体所有制为基础的农业经济模式,也是封建社会的主导经济。由于生产力的要求,“男耕女织”便成为了很典型的劳动分工模式。由于体力优势,男性往往可以较为容易地从事田间劳作和武力战争。这种人类原始的差异和经济模式也催生了父权制社会,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男性往往被认为是强者,是第一社会性别。
在审视母亲的角色形象时,人们也不难发现“伟大母亲”的形象是中国传统父权社会的塑造结果。这种对“伟大母亲”的赞颂,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对母亲角色的高度认可,但实际上却是对她们人生可能性的剥夺和忽视。这种光环更像是一种封建朝廷对官员母亲的封号,一种外在的、形式上的荣誉,而非真正的尊重和关注。它掩盖了母亲在家庭中承担的巨大压力和责任,以及她们在追求个人梦想和人生目标时所面临的困境和阻碍。
随着近代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小农经济逐渐解构、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也迅速发展。此时的生产单位不再局限于一个家庭,而是细化为个体,牢固的传统家庭模式也逐渐被打破。分工方式的改变和经济的发展,使很多女性自我意识不断觉醒,出现了一系列女性主义运动风潮,所以性别平等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现代社会即使在很多方面都不同于传统社会,但是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事实上,还有很多封建社会的遗留隐性地存于现代社会文明中,有一部分便显露于性别衍生角色(父母双亲)的认知失衡。
当我们将母亲描绘得如此伟大时,往往也忽略了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和责任。这种对父亲角色的忽视和低估,不仅导致了父亲在家庭中的缺席,也进一步加剧了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人们似乎默认了父亲就是应该更多地关注事业和经济收入,而母亲则应该承担更多的家庭和教育责任。这种观念不仅限制了男性在家庭教育中的参与和贡献,也加剧了女性在职场和家庭之间的挣扎和矛盾。大众需要重新审视和反思对母亲和父亲角色的认知和评价,努力逐渐纠正传统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鼓励男性更多地参与家庭教育和孩子的成长过程,同时也应该尊重女性的职业选择和个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