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北方多地高温持续发展,部分地区最高气温甚至达到39摄氏度至42摄氏度。除了炎热,夏季让人心烦的还有蚊子。
小小蚊子可能带来不可小觑的健康风险。不久前,广东省有关部门发布了2024年首份“蚊子地图”,提醒民众注意防范蚊虫叮咬。与被叮后瘙痒难耐相比,蚊子更大的威胁在于,其可能传播登革等病毒。在广东,登革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是白纹伊蚊,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花蚊子”。一旦被携带登革病毒的白纹伊蚊叮咬,人就可能感染登革热,出现高热、面颈胸部潮红、剧烈头痛、全身关节痛等症状。
要防止白纹伊蚊传播登革热,就需了解其习性,采取针对性措施,这是绘制“蚊子地图”的初衷。我国最早推出“蚊子地图”的深圳市,会根据白纹伊蚊幼虫和成虫分布密度的监测结果,对居住在不同地区的人群给出登革病毒传播风险提示。
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消毒与病媒生物防制所所长林良强介绍,绘制人员会在地图上对病毒传播高风险区域予以特别标示。
画好 “蚊子地图”离不开数据和技术的支撑。林良强介绍,为更好开展深圳市白纹伊蚊分布密度监测工作,相关部门拟定了一份监测方案,要求监测范围必须覆盖深圳市所有街道,尤其要对传染病易发地区,如居民区、工地、医院、学校等公共场所,进行重点监测。之后,有关人员汇总整理监测数据,再将其交给技术团队。
科学的监测方法是绘制 “蚊子地图”的基础。在广东省发布的“蚊子地图”中有两个主要指标:幼虫密度和成蚊密度。
用于显示幼虫分布密度的布雷图指数是指平均每100户住宅内,有白纹伊蚊幼虫滋生的积水容器总数。有关部门通常会采取固定取样与流动取样相结合的监测方式,检查记录在室内外布设的小型积水容器内幼虫的滋生情况。
监测白纹伊蚊成蚊的分布密度主要用诱蚊诱卵器法,即通过模拟适合的环境,将蚊子吸引到瓶中产卵,再通过计算蚊子产卵数量,分析当地蚊子生长繁殖情况。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