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的日子很难,投简历无回音,面试频频无果,感觉整个人都麻木了。”食科学院2024届毕业生牛向萍对求职的这段日子感触颇深。
最近记者收到了她成功入职的喜讯,“这多亏了学校招聘会+学院直通车的精准衔接,参加招聘会确定就业意向,然后学院开启直通车,直达企业面试签约,圆了我的‘就业梦’。”
精准“定制”是学校护航毕业生求职路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学校创新思路、对症下药,强化就业教育引导,坚持访企拓岗扩增量,就业直通优存量,校企合作提质量,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帮每一位毕业生都找到好“归宿”。
教育引导,上紧“求职弦”
“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79万,同比增加21万,再创历史新高,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师刘敏用数字和案例让 2024届毕业生了解当前就业形势,上紧“求职弦”。
一支由120余名专家教授、企业人力资源师组成的就业指导团,紧盯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及时进行教育引导,转变毕业生求职创业思路,打造了一套涵盖认识大学、学业规划、创业意识、求职应聘等从入学到毕业全贯穿的课程体系。
“学生们的求职状况层出不穷,大多数毕业生能够顺利考研,成功就业、创业,但每年也有毕业生眼高手低,导致应聘连连受挫,还有部分毕业生逃避就业、害怕就业,而且近年来这部分人数与日俱增,这种情况下对学生进行就业引导、对症下药十分必要。”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张晓文说。
为解决学生就业难题,学校强化教育引导,开展“职面未来”系列讲座,邀请优秀校友、企业负责人 “现身说法”,分析就业形势,讲述自身求职、就业经历等,让学生沉下心来求职。打造校园就业街,实时展播就业政策、就业岗位、就业典型,营造校园积极就业氛围,让学生“紧张”起来。各学院也纷纷“出奇招”,推出毕业生专属 “求职档案”,成立促就业“党员先锋队”等,对“慢就业”“怕就业”学生进行一对一教育引导、用心帮扶。
“学院每年都会开展六七次学生就业意愿、就业情况调研,为每名毕业生建立‘求职档案’,为每一位重点群体毕业生配备‘就业帮扶导师’,要求导师开展不少于 2次的深度谈话谈心,而且开设就业教育月、就业促进月和就业强化月等主题教育月活动,强化就业教育引导和就业指导,给毕业生精准‘指路’。”农学院党委书记王群告诉记者。
就业直通,带生奔赴心仪岗位
近日,学校本科生就业工作捷报频传:食科学院6名学生与泉润食品、青果食品、帅克宠物食品等公司达成就业意向,机电学院5名毕业生与泰安东华合创软件有限公司达成意向,外语学院4名毕业生与英科集团签约……
这要归功于学校 “招聘会+直通车”的精准对接举措。
今年3月,学校举办“职通央企”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央企就业专项活动“农业林业专场”招聘会。87家央企和国企以及549家各行各业的领军企业携手进校招才引智,发布招聘职位2600余个。
“在就业市场遇到了几家心仪企业,但是公司的工作环境到底是怎样的?发展前景以及福利待遇是否真如招聘专员所言?还是想进一步了解一下。”生科学院2024级孟辰凡告诉记者,与他拥有相同想法的毕业生有很多。
学生有需求就去满足。“生科学院鼓励毕业生参加就业市场初步了解企业需求,意向毕业生通过招聘点报名后,学院专设直通车,载着毕业生‘零距离’了解企业、接触职位、消除疑虑,达成就业意向。”生科学院党委书记赵延兵介绍,学院把就业市场招聘和就业直通车衔接,将‘企业点’与‘就业面’结合起来,精准跟进学生就业情况,帮助毕业生获得心仪岗位。
除此之外,各学院也纷纷行动起来,近300班“就业直通车”载着2000余名意向毕业生,开往鲁南制药、山大地纬、润丰股份等企业,包括孟辰凡在内的已经促成近百名学生完成签约。
为保证有更多数量的直通企业,提供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学校积极开展访企拓岗活动,与北京中软、北京科百、航天宏图、华为深圳研发中心、深圳开元鸿蒙等国内知名企业进行深入交流合作。近年来,学校访企拓岗411家,建立人才工作站8处,共建就业基地59处。
“学校聚焦学生实际困难,细化服务举措,积极构建就业工作四梁八柱,实施就业宣传、推进、促进、冲刺‘四月工程’,抓实大型+常态、线上+线下、集中+精准、校内+校外‘八大举措’,帮助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学工委书记齐宪磊告诉记者。
精准对接,广搭平台促就业
在大多数毕业生都在为工作、读研、留学等忙碌奔波的季节,2020级农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齐胜松却显得很“清闲”:4年前入学时,他的工作就已定好———到德州宁津县农业农村局从事农技服务。
像齐胜松这样的公费农科生,山东农业大学自 2018年起已培养 900余人,毕业后就端上了“铁饭碗”。“学校与基层乡镇进行精准对接,在全省率先招收公费农科生,让学生 ‘入学有编、毕业有岗’,把更多高素质高技能农科毕业生输送到乡村基层。”学校党委副书记张然说。
“感谢学校搭建的校企合作班,我正式签约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啦!”动物科学专业2024届毕业生谢成猛有了心仪的就业“归宿”。他是校企合作班的学生,参加了校企共同定制的课程学习、实战训练、实习走访等模块化培训,掌握了专业的岗位技能,让他在企业面试时“格外亮眼”。
山东农业大学鼓励学院和企业共建实体班级,引导学生进企业、学技术、长才干,联合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在岱银集团,有50余名员工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部分员工已成长为企业各产线骨干。
为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从 “相加”走向“相融”,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让学生顺利对接企业,学校与国内多家知名企业共建9所产业学院。“产业学院以产业岗位标准为基础,确定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实行校企(行)双向聘任制度,打造实践教学平台,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让学生专业能力素养契合企业需求,实现入学即入职、学习即上岗、毕业即就业的目的。”智慧农业产业学院学院院长王志军介绍。
学校党委副书记张然表示,学校将进一步加快推进就业工作进程,同心同向跑出就业“加速度”,帮助更多毕业生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