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宁波大学 - 《宁波大学报》

《本巴》:轻逸美学的文本世界

作者:王怿商    
2024-06-30     浏览(37)     (0)

著名作家刘亮程的长篇小说《本巴》荣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书中熔铸了蒙古族史诗《江格尔》的宏大叙事,极具开阔视野、雄壮气魄,以及丰富深刻的思想内蕴。而小说对富有沉重感的深层意涵所采用的表达方式,却呈现出别样的轻逸之美。这种卡尔维诺式轻逸世界的建构,借助了语言的诗性表达和时间的重构,二者共同构成了轻逸美学的文本表征。

用诗来理解和言说世界,是刘亮程对本巴世界的轻逸美学所采用的建构方式。《本巴》撷取了《江格尔》的史诗元素,重新构置了一个轻盈的史诗世界,成为复归原初与本真的童真史诗。作者对《江格尔》中大篇幅的血腥搏斗与厮杀场面,以及繁缛、重沓的细节铺陈进行了删减省略,又极具创新性地取用带有轻灵、诗化特质的意象和语词来置换更为宏大、沉重的叙事。意象和语词构造了语言表层的轻逸化,就其自身而言正是外在于沉重现实世界的轻逸的世界,是由齐的一曲诗歌说唱出来的,是从齐的一个梦境里长出来的。小说成功地一改原史诗的厚重雄浑,彰显出独特的轻逸灵动之美。

刘亮程在小说中似乎致力于减少故事结构和语言的沉重感。《本巴》的行文不似传统意义上的小说文本那样呈现出明晰、连贯的情节,而是在主线叙事之外频频插入诗化碎片,在故事情节行进的中途驻足停留,悬置笔墨,用时间链条的骤然中断构成叙事的缝隙。这就为小说故事结构层面的减重和轻逸化提供了空间。这种停滞与延宕的目的,并不单纯在于对人物和情节进行拓展延伸,也并非为了设置悬念,使小说情节摇曳生姿,而是于冲突激烈之处宕开一笔,转而用富于诗性的语言消解沉重感。诗化语言以其真空的叙事和舒徐的节奏,使得原本由层层铺垫和渲染所造成的重压由此得到延缓、疏解,一种轻盈的美学氛围在叙事缝隙处恣肆地流溢。

在刘亮程的文学疆域中,对时间的主体经验和智性哲思独据一席之地。在《本巴》中,刘亮程有意识地消解了这一哲学母题中的负荷和沉重感,卸载了人们赋予的重重意义,使其幻化为轻盈的存在,在这层意义上重构了时间。

《本巴》一书中关于时间的论述,几乎都离不开一个最基本的设定——时间的空间化、物质化、实体化。作者用大量文字渲染这一设定,使其成为文本内部世界建构的基本逻辑之一。在本巴世界里,时间被塑造成有形的实体,被赋予了物质属性,具有种种物理意义上的状态和行为,如同日常生活经验中的种种客观实在物一般。更具奇幻色彩的是,时间可以在人与人之间实现传递。小说中还存在某种对时间的魔幻化处理,时间的超自然存在形态,为时间自身赋予了一种反逻辑、非常规的具体性,又使得时间的客观性和权威性荡然无存。

在时间的控制层面,掌握话语权的不再是上帝、神等客观精神,也并非某种客观规律,而是主体本身。人被赋予了掌控时间的主观能动性、主体意志和自由精神。本巴世界的时间可以以主体意志为转移地停驻、回溯,甚至轻妙地纵情变幻,供人驰骋、躲藏。时间在主体手中任凭摆布,现代科学所提供的关于时间的客观律法全然失效,时间不再如现代科学主张的那样客观、抽象、稳固,而是变得主观、具象、不断摇摆。传统时间观念的线行性或周行性时间被弃置,现代社会的可被机械度量的时间也被驱逐,原本沉重、附加重重意义枷锁和目的脚镣的时间,在本巴世界中成为了一种轻盈、飘逸的独特存在。(作者为人文与传媒学院2021级本科生)